生活日常·纪实||听说,有个治愈拖延的药方是:拖到不能再拖?
不知道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
面对手头上的一大堆事情。你一方面计划着要去做,一方面提不起精气神去做。在明知拖延不好却又力不足的情况下,眼睁睁看着它们堆积成山。
就这么拖啊拖啊,直至拖到了某一个临界点——你拖无可拖,必须得去完成了!
而恰恰就在这绝境之时,你猛然间爆发出了洪荒之力,雷光电闪间,那堆积的山头被瞬间铲平,效率高到令人惊讶!同时也令人疑惑,这三下五除二就能完成的事,竟然被拖了这么久!
于是,你兴致冲冲,期盼着闪电侠附体的自己从今往后都能这般高效迅猛。
可是过了一阵子,那个葛优瘫的自己又回来了。事情继续被堆积,你继续受着“一方面计划要去做,一方面提不起精气神去做”的煎熬。
你期望着某个强大的外力猛推你一把,让你再次进入到「拖无可拖」的境地中,猛打一剂肾上腺素。
可是呀,这种不抽一鞭子不往前走的状态,好像没有持续性。就好比练习跑步,不可能每次都让一个老虎在后面追,利用求生本能来补充自身驱动力的不足吧?
那,该怎么办呢?
其实拖延是个很大的话题,很笼统。我们需要先聚焦,把笼统的东西细化下,才能继续深入。
通常,很多人在说自己“拖延”时,实际指的是“自己的计划不能落到行动中。”——我明明计划要做,但是实际上,没做到。
这里涉及到了一个很关键的词——“计划”
之所以说它关键,是因为很多的拖延现象是源自对计划的误解。以下面3点最为常见。
1.计划是活的,随时变通的,不是僵死的命令。
你计划着半小时就能搞定的事情,实际可能搞不定;你计划中的A还没做完,又临时被指派了BCD,你之前压根没计划的事情,却在某个当下突然计划要做。
现实总是无序的,超出预期的。有序的计划撞到无序的现实,需要变更,是再常态不过的了。
我们需要的,不是把计划当做板上钉钉的钢筋铁律,硬是执行,为完成而完成,而是根据无序的现实随时制定新计划。
计划是过去式,是你在行动前预估出来的线路。但是在行动的当下,你会实时收到反馈。这些反馈或许会证实你在过去构想出来的某些计划是错误的。
所以,计划是参考线路图,仅供参考,而不是死命令。在实际中,你是根据行动前的计划、行动中由实时反馈微调的计划、行动当下的临时计划,三者合力而形成的【活】计划而行动的。
最重要的是你行动了,扭头看回去,你的确是前进了。那实实在在迈出的脚步就是进步,而不是多大程度上吻合了原定的计划表才算进步。
2.计划是辅助我们的工具,不是凌驾于我们之上的审判者。
只要我们还活着,就总归要处理各种各样的事情。事情是永远做不完的。
而计划,就是在这永远做不完的浩瀚无序中,划拨出一份有序,分摊到对应的时间格子里,让我们的注意力有了凝聚专注的方向。在对应的时间里,只专注在对应的事情上。
它是辅助我们的工具,就像尺子辅助我们测量,扳手辅助我们维修,铅笔辅助我们勾勒出脑海里的东西。
可是,我们却经常把它从工具的角色中移开,推到「审判者」的位置上:计划完成了,是应该的,没完成,就要受到谴责。
原本,计划是一个工具,是辅助我们把注意力收拢起来,聚焦在对应的事情上的。
现在,当它成了审判者之时,反而失去了作为工具的有利一面,变得有害了:我们的注意力从聚焦在事情上,转变为了聚焦在“怎么还没有完成计划”的焦虑上。
如此,不仅不利于事情的完成,反而引发了连锁反应,勾起一些不相干的事情。比如,为了削减焦虑,你忍不住刷了两个小时的抖音。
3.计划是经过梳理后的有序,不是一大箩筐杂乱的期望。
这是最容易被误解的点。
我期望家里每天都保持整洁,我期望这周的工作如期又高质的完成,我期望本期的作业写成如某某师姐那样……
期望装满了一箩筐,它们未经审视,未经拆分,未经取舍,未经排序,就鼓鼓囊囊地堆在那里。它们不是计划,却被硬是当成了计划。
家里每天都保持整洁
——这是期望
每周一是家庭大扫除,每周三周五是拖地扫地除尘,其他日子只保持物品及时归位即可。
——这是计划
我本周要把领导交给的任务《档案整理与归位》完成。
——这是期望
周一,只整理手机,整理的时候如果有什么感悟就写下来,如果没有就不写,重点只在于整理手机。
周二,把心考12套题刷一遍,刷题的时候如果有什么感悟就写下来,如果没有就不写。
周三,再次刷题,查漏补缺教案。
周四、五,使用整理后的手机,观察自己相较于之前的变化,记录下感悟。
周六,一定得执行任务。
周天,把执行过程中的感悟记录下来。
——这是计划
总之,计划是把期望落到实地的一套预想架构,它是需要经过审视、拆分、取舍、排序的,需要大脑主动梳理的。
期望在云端,现实在地面。计划是桥梁,连接起了两者,并给行动提供了通行线路。行动依照线路行进,把期望落实到现实中。
如果你错把期望当成了计划,就等于没有计划,期望与现实之间缺少桥梁。
进而,
期望与现实的落空不断激发着“我怎么那么差”的自我评价;
进而,
你不断立flag,试图修改“我怎么那么差”的自我评价;
然而,
flag也不过是一轮新的期望,没有有效的计划,期望与现实之间还是缺少桥梁,还是落空的。于是又进入新一轮“我怎么那么差”的循环中。
第3点是最容易被误解的点,也是最难的点。
因为计划是把期望落到实地的一套预想架构,它是需要经过审视、拆分、取舍、排序的,是需要一定的梳理功力做支撑的。而这个梳理功力,是需要反复练习的,无法短期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