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的忠告(下)
最后,孟子从正反两方面得出一个总的结论: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忧患使人警醒,奋发有为,故能长存,安乐使人不思进取,懈怠荒政,迟早会灭亡。
这段话的断句,有两个地方值得一提。一般的断句是这样的:“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我认为应该是这样:“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苦其、劳其、饿其、空乏其、拂乱其等为并列结构,所谓空乏其身行,是说囊中无一物,举步维艰。其次,“人恒过,然后能改”一句,是对“曾益其所不能”一句的延伸阐述,因此中间应该用逗号。
这段话出现在这里,孟子到底想说明什么呢?如果不能透彻的理解,它不免给人非常突兀的感觉。
《告子》篇的核心,孟子首先要强调的是,人性是善的,人人都是如此,在这一点上圣人和普通人没有区别,其次,现实中有很多使人违背本性的诱惑或压力,君子应该始终保持本性的善;最后,孟子强调保持善的本性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也只有在与不善的对抗中,人才能不断走向完善。舜、傅说、胶鬲、管仲、孙叔敖、百里奚这些人都曾经是凡人,但是他们能够动心忍性,所以成为了圣人,这为大家树立了典范,可以说是臣道。同时,对君王而言,应该发现提拔这些君子贤人,实现天下大治,而不是安于现状,醉心于安逸奢靡的生活,任用小人,悖仁违礼,否则就会灭亡。
因此这一段话,是孟子对全文的引申总结,也是对统治者的现实忠告。
但是,对于孟子的忠告,很少有人能够听进去,像齐宣王这样的君主不能重用孟子,推行仁政,而热衷于攻城略地,图谋霸业,孟子必然是选择离开。因此,《告子》最后一章,孟子说:“教亦多术矣,予不屑之教诲也者,是亦教诲之而已矣。”教诲人的方法有很多,我不屑于再给这些人直接的教诲,其行为本身对他们也是一种教诲,希望他们能够反省。
【《孟子》简读之告子篇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