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思专注原创想法

《人生四分之一危机》读后感||拒绝做“清单狂”与“计划狂”

2020-03-10  本文已影响0人  木槿Sherry
【美】克里斯蒂. 海斯勒

西汉经学家刘向曾说:书如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

在自我人生困惑却又找不到答案之时,与以往一样,我选了在书中去找答案。恰巧自己关注的公众号推荐了《人生四分之一危机》这本书,于是,我果断在京东下单买了。

何谓“人生四分之一危机”,指20岁到30岁群体,在面对“一切皆有可能”的理想与“一切皆不确定”的现实冲突时,产生的既兴奋激动又焦虑不安的情绪。而这本书,将通过一个个20代真实的故事,帮助指导读者更好彻底地审视和了解自己。而这,也是我购买这本书的目的。更好地去认识自己。

近来,我对“自我视角盲点”的感受更为强烈,它总会让我对自身存在的缺点视而不见,而直到造成坏结果,身边人一再提醒我之后,我才恍悟。原来,每一个个我掉进去的坑,其实都是我视角盲点所带来的后果。

就像查理芒格说的“如果我知道我会死在哪里,我就一定不会去那个地方”一样,如果我能更清楚地了解自身性格的不足、升级自我思维模式,那么我就能规避由此引发的风险。跟投资一样,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就让人生多了几分胜算。

插图:来自百度

今天读这本书带给我最大的收获便是:抛开焦虑和后悔,活在当下。

如书里的案例人物一样,我喜欢过多地规划自己的未来,给自己列出人生目标清单。并非说有目标、有计划不好,只是当这种“清单计划”已给我自我身心造成极大的压力与焦虑时,那就矫枉过正了。

认真地思考了自己为何会存在这个问题?不安全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近几年一直在讲原生家庭的影响。我的原生家庭也多少给我成长带来些许“阴影”。小时候,家里仨孩子,爸妈会把精力更多放在两个更年幼更需照顾的弟弟身上,某种程度上忽视了我这个大孩子。7岁,曾经一段时间,他们把我寄放在外婆家生活了一年。而从小性格敏感的我从那时起会有一种“被爸妈丢弃”的不安全感,也养成了日后长大的我总会莫名对“现在”有种危机感,想通过抓住实实在在的“外在”去填补“不安全的”内心。

另一个则是对“完美主义”的过分追求。

不想否认,处女座吹毛求疵,过分追求完美的毛病,我都有。我是对自我要求严格的人。比如,昨天跟我妹一起约会聊天而没有时间学习,自我批评的念头不自觉就冒出来了。那时,我就得有意识自我疏导:没事的。人也是需要放松。休息是为了更好地学习。

对“完美”的追求,让我对过去犯下的错误耿耿于怀,产生懊恼、抑郁、后悔等情绪,又让我对未知的未来产生焦虑、不安,而这些负面情绪在身体里积蓄时间一长,人就容易生病,而生病则打乱了我的计划,从而又陷入焦虑后悔的恶性循环里。

目前,我意识到自己的不足,便开始行动去一点点改正。

第一,每次只计划一件重要的事。带着“以终为始”的观念,认真思索近阶段对自己最重要的计划,而不是一篮子可望不可即的“欲念”。考研,是我一年内计划最重要的事。下一个才是买房子。变成了一件事,压力也降下来,也能更有效率。

第二,通过瑜伽去更多自省觉察情绪。过分计划是源于内心的焦虑不安,而学会如何更好与自我内在相处,缓解自身的负面情绪,是我需要学会的一门功课。目前,我通过参加瑜伽课程的方式,在冥想中学会察觉与放松,释放压力;在运动排汗刺大脑垂体分泌多巴胺,让身体拥有更多快乐因子。

第三,学会享受当下,给自己每天一到两小时的弹性时光。不要过多因为未知的未来而忽略当下的每时每刻。做好当下便是最好的未来。同时生活是需要一点点“意外”。按部就班的生活容易过得无滋无味,容许给自己每天两个小时的弹性时光,偷下懒,发下呆。

人们总是用一生来等待开始新的生活,这是很常见的现象。等待是思维的一个状态,意味着你需要未来,而你不要现在。你不要此时此刻,你把希望寄托在未来,丧失对当下时刻的意识,会大大降低你的生命质量。——埃克哈特.托利《当下的力量》

对自我的生命探索是永无止境的,不断地认识自我,去遇见一个未知的自己,是生命最美好的奥秘。

文/木槿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