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讲记——搏之不得名曰微

2018-04-26  本文已影响0人  隆云

        微:隐。

        “二”靠拼搏,靠努力,是无法得到它的,拼搏与努力,任何有为的东西,都是“三”的变形以后的东西。

        “二”是你得到它,实际上也是什么都没有得到,很多人会把“二”当成“道”,“道”在佛教的用语是“空”。

        对于无情来讲,“二”是无情的,但这个无情与人常理解的无情不同,“二”的无情视万物为刍狗,但却不是残酷。

        作为人,你把你的知觉点转移到“二”,即你的意识这个位置,自然会感受到“二”的无情是什么,可以说它是一种冷静的超然。

        把知觉点移动到“二”的位置,需要克服的是你的“内在对话”,即停顿你的内在对话,这是我们常说的“无念”。

        停止内在对话是没有了评判,在“二”的位置是不落入情绪或情感的,这些都是人日常的东西,此时代表了你的清明,因为“二”,即意识,是清明的。

        在修行中执行的过程中,不用以人类的方式思考,即“内在对话”的形式。

        《道德经》的这几段,都是在对“二”的描述,但每句描述中都包含有行动,视、听、搏都是实际的行动,这些动作都不是用的“思考”,所以思考这些话是没用的。

        “思考”是“内在对话”,它在我们人生中连续不间断地运作,把我们的生命局限在了外在的这个日常世界,靠它是无法真正知道“二”是什么的。

        “二”有一种漠不关心的态度在里面,有的修行的人处在这个位置时,有时候会疑惑自己是不是修偏了。

        这是对“二”的不了解,作人在这个“位置”时,会体现仁慈的作用,仁慈不是来源于“二”,它来自于“道”。

        而“道”的临在靠的是“觉”的保持。

        这里再把这个过程描述一遍,对于人来说,靠的是知觉点的移动,知觉点移动到“二”的位置,然后停留在这里,你自然就处于“意识”中了。

        在这个位置保持觉知是容易的,“觉”就是“一”,“一”在“道”肯定就在,在禅宗里讲“空觉”不二。

        我们通过仅仅去觉知自己的痛苦,痛苦就转化了,这就是“道”临在时它的“仁慈”表现。

        知觉点移动到“二”的位置,一般沉浸在日常生活中的人,靠自己很难移动的,因为一般日常的人,知觉点已经牢牢固定在“内在对话”的位置上了。

        所以停顿“内在对话”在修行中是一个很关键的因素,因为只要知觉点不移动,人看到的世界就会表现得一成不变,很难发现自己生命中更多的位置存在。

        想要移动自己知觉点的位置,很便宜的一个方法就是,与那些能移动知觉点位置的人在一起,牠移动到那个位置以后,自然的牠的固定点对你的知觉点就有一种牵引力,帮助你移动你的知觉点。

        当然,前提是你对牠的信任,或者换句话说是你的心是开放的,不那么牢牢地紧抓住你的知觉点在你自己的“内在对话”位置不放。

        加持力就是影响你知觉点到新的位置的能力,这才是最关键的东西,知觉点不移动,你听的多也学得多,但知觉点还依然停留在你日常“内在对话”的位置,你也很难体验到你生命的变化。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