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教师的文本解读”
2019-04-22 本文已影响18人
行走在灵动的笔尖上
薛法根曾说过:“教师解读文本有多深,他的学生就能在课堂上走多远。”非常赞同且感慨颇深。
二年级下册的写话。按照时间顺序,用上书上提供的表示时间的词语,这个老师都能考虑到并引导孩子。
也谈“教师的文本解读”但是,一般的写话表达基本上都是这样的:
早上,小虫子、小蚂蚁和小蝴蝶把半个蛋壳翻过来,又找来一个木棒放在上面,做成了跷跷板,她们一起玩,真开心!
过了一会儿,它们又找来绳子、纸袋,做成了热气球,小蚂蚁和小虫子坐在里面,飞上了天。
到了下午,天空下起了蒙蒙细雨,它们把蛋壳当房子躲雨。
天黑了,雨停了,月亮出来了。三个小伙伴玩累了,就把蛋壳当做摇篮,又找来一片树叶当被子,甜甜地进入了梦乡。
也谈“教师的文本解读”初看,并没有什么问题,顺序清楚,用上了时间词语,句子通顺。
但总感觉缺点儿什么?缺点儿什么呢?
叙述语言太多,经历有趣吗?
全班同学基本上都这样表述,干巴巴的,语言生动吗?
怎么引导呢?
小虫子、蚂蚁、蝴蝶是怎么想到这样玩的呢?
让它们开口说话……想象它们在一起商量时的样子、动作,甚至是表情,一幅幅画面就来了。
还有,如果仔细观察这四幅图,会一些小细节:
1.玩跷跷板的是小虫子和蚂蚁,蝴蝶在干什么呢?它也去压跷跷板,会怎么样呢?
2.小虫子和蚂蚁坐在热气球里面,小蝴蝶在哪儿呢?它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呢?
3.下雨了,它们三个都躲了在蛋壳里,谁可以不用躲雨?谁必须躲雨呢?
4.用一片叶子做被子,谁会想出这个注意呢?
孩子的思维闸门打开了,语言表达的欲望就更强烈了。
也谈“教师的文本解读”先引导孩子说一段,不断丰富表达,下面几幅图的理解想象表达闸都闸不住了。下课了,孩子们还意犹未尽。
“教师解读文本有多深,他的学生就能在课堂上走多远。”
阅读是如此,写话亦是如此。
共勉!!
也谈“教师的文本解读” 也谈“教师的文本解读” 也谈“教师的文本解读” 也谈“教师的文本解读” 也谈“教师的文本解读” 也谈“教师的文本解读” 也谈“教师的文本解读” 也谈“教师的文本解读” 也谈“教师的文本解读” 也谈“教师的文本解读” 也谈“教师的文本解读” 也谈“教师的文本解读” 也谈“教师的文本解读” 也谈“教师的文本解读” 也谈“教师的文本解读” 也谈“教师的文本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