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节
“月里嫦娥舒袖舞,人间玉兔报春来”。在腊梅阵阵芳香里,春已到神州大地;在人声鼎沸的年集上,春已到民众心头。在车水马龙的高速路上,春已到自家门前。春节将到,万象更新。金虎辞旧,玉兔迎新。人们在新春佳节喜气洋洋,快乐满满,希望多多。
春节俗称“年节”,是指汉字文化圈传统上的农历新年,又称为新年、大年、新岁,又称度岁、庆新岁、过年,它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是中国最盛大、最热闹、最重要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它意味着除旧迎新,新的开端,新的开始,新的命运。它意味着祈福求吉,意味着丰收瑞祥,红火喜庆,是好日子的吉兆。它意味着团圆,天伦之乐,人伦之美,赓续宗族,生生不息。
年节是除旧布新的日子。年节虽定在农历正月初一,但年节的活动却并不止于正月初一这一天。从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小年节起,人们便开始“忙年”:“二十四,扫房子”。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含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屋子里里外外打扫地干干净净,除去旧日的灰尘,以新的容颜开启新的一年。物品用具抹洗地一尘不染,锃亮光洁,该买的买,该换的换,譬如年年要换新筷子,添碗加碟,家里就会人丁兴旺。添新衣,理新发,所有这些活动,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即“辞旧迎新”。人们以盛大的仪式和热情,迎接新年,迎接春天。
年节也是祭祝祈年的日子。我国古代的字书把"年"字放禾部,以示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由于谷禾一般都是一年一熟。所"年"便被引申为岁名了。古人谓谷子一熟为一“年”,五谷丰收为“大有年”。春节吃年糕,“义取年胜年,籍以祈岁稔。”年年高(糕),象征收成一年比一年高,境界一年比一年高。过春节吃饺子被认为是大吉大利。饺子形状像元宝,包饺子意味着包住福运,吃饺子象征生活富裕。南方的年夜饭通常有火锅和鱼。火锅沸煮,热气腾腾,温馨撩人,红红火火;“鱼”和“余”谐音,象征“吉庆有余”,也喻示着生活幸福,“年年有余”。西周初年,已出现了一年一度的庆祝丰收的活动,源远流长。祭天祈年成了年俗的主要内容之一,诸如灶神、门神、财神、喜神、井神等诸路神明,在年节期间,都备享人间香火。祭灶神,贴门神,求财神,一样活动接着一样,人们借此酬谢诸神过去的关照,并祈愿在新的一年中有吃有喝消灾祛殃有钱花,能得到更多的福佑。
年节还是合家团圆、敦亲祀祖的日子。除夕守岁,俗名“熬年”。传说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年”,形貌狰狞,生性凶残,专食飞禽走兽、鳞介虫豸,一天换一种口味,从磕头虫一直吃到大活人,让人谈“年”色变。后来,人们发现了“年”的活动规律,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尝一次口鲜,而且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后,鸡鸣破晓,就返回山林。算准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们便把这可怕的一夜视为关口来熬,称作“年关”,并且想出了一整套过年关的办法:每到这天晚上,家家户户都提前做好晚饭,熄火净灶,拴牢鸡圈牛栏,封住宅院前后门,在屋里吃“年夜饭”,这顿晚餐颇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办丰盛,全家老小围在一起用餐,和睦团圆,吃饭前还要到祖先坟墓前供祭,面对列祖列宗的牌位,逐项禀报家中一年来发生的喜庆事件,大到娶媳、聘女、生儿添丁,慎终追远,礼敬祖先,祈求祖先保佑子孙后代繁荣昌盛,诸事顺意。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人们点起蜡烛或油灯,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吃罢“团年饭”,长辈给孩子们分发“压岁钱”,一家人团坐“守岁”。团团圆圆,和和美美,平平安安,健健康康,延年益寿,增福添喜,这是最美的烟火气,这是最好的祝福,这是国运昌盛最动人的写真。
今年是卯兔年,兔外表温顺可爱,天真活泼、自由好动。兔是机智敏捷,兔是安静美好。玉兔报春,国泰民安。今年也步入了后疫情时代,三年的新冠防控挥手自兹去,经历了群体免疫的阵痛,我们迎来新的发展,借着兔年的东风,借着新时代的契机,齐心协力,凝心聚力,团结奋斗,拼搏创新,开启新征程,建功新时代。挂起红红火火的灯笼,照亮前行的路。绽放五彩斑斓的烟花,祈盼祖国奏响新的华章,敲响通天的锣鼓,舞起腾跃的雄狮,奔赴新的春天。
“今岁今宵尽,明年明日催。寒随一夜去,春逐五更来。气色空中改,容颜暗里回。风光人不觉,已著后园梅。”
兔年吉庆,紫气东来,万丈霞光罩神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