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味依旧
家乡小镇远眺
月光还是少年的月光,九州一色还是李白的霜
借用余光中《独白》中的这句,年还是少年的年,九州一色还是五千年的味道!
眼下每逢春节,总有一大波人感叹年味变淡,甚至没有了年味,其实仔细思量,不难发现,不是过年少了年味,只是我们的年龄不再是过年里最开心的人而已。
年节里开心的小人儿小时候家庭清苦,平日里家务、功课挤满所有的空闲,没有新衣,亦不能吃些好吃的,更不奢望还能名正言顺地收些压岁钱,所以过年对于我们意味着太多的惊喜,于是乎总是盼望着过年的到来,便可以在漫天的鞭炮声中撒着欢儿和小伙伴们玩乐,还可以跟着爸爸写对联,贴福字,祈求来年平安顺遂!
贴福现在我们三十几岁了,正是当初爸妈那个年纪,于是开始愁烦。过年得早早准备点新颖的年货,老人孩子们的新衣,包好孝敬父母的辛苦红包,给一些平日里不常往来的亲戚孩子们压岁钱,提着来回重复的礼品去七大姑八大姨家走亲戚,无所事事的人们就着瓜子花生成天打牌看电视,要么就是张家长李家短的“八卦”家常,这一切仿佛都是恶习,浪费时间,被现代人瞧不上。
其实我认为年味随着时代的发展,总有一些不同,但其核心恒古不变,那就是一家人在年末岁尾欢聚在一起,无论过去一年的成败,都在一起对过去画个总结,告别,同时展望来年,所谓辞旧迎新。
如今我们都是成年人,年到底有没有“味”的主动权已经在我们手中,而并非我们的父母长辈或是孩童子女。
很多时候我们一边在哭诉着年味渐淡时,一边不愿接过父母手中的接力棒来好好规划过年。就如同今年我们在婆婆家里过年,我公公在外地值班未回,婆婆忙里忙外,总也来不及,希望我老公能担起些职责,然而老公每两年回来一次,都是在公婆的指导下做些杂事,对过年的琐务并没有掌握其核心,导致母子俩还吵了几句,婆婆那一句,你也是三十几岁的人了,让我不免感慨,是啊,父母那一辈在三十几岁时早已对过年前后的礼俗琐务了如指掌,甚至家里的一些动辄十几桌的大事也能操办的顺顺当当,反观我们,还把自己当作孩子,回家吃了睡,醒了吃,偶尔洗个碗就当自己是勤快孝顺,殊不知,过年就好比一个大项目,从前期的采办规划,到中期的执行监控,再到收尾,每一步莫不牵涉到许多细碎的辅助小活计,需要人亲力亲为。这还不是最难的,难得是一些习俗或者习俗背后的意义没有人去学习,正渐渐被人忘记。
有些人说讨厌走亲戚,讨厌三姑六婆问东问西,其实亲戚们只是许久不见客套一下,真能替你操心的除了父母还真不见的有几个,如若有,该当珍惜了。人人逐利的当下,还有人替你操心,不是幸运是什么?同事间朋友间聊天也是从熟悉话题开始聊,不是很正常吗?为啥一到亲戚这里就万般厌恶了呢?何况真有紧急情况需要求助时,还不是第一眼想到亲戚,沾亲带故优先,就算是去找朋友,不也得维持日常寒暄。我恰恰以为很多人讨厌亲戚是一种势力,如若真有亲戚是教授、医生这些,大概很多人心理上就先不会生厌了吧。我个人是比较喜欢有一大家子的,作为在外地奔波的一群人,很喜欢逢年过节看看身边的亲戚们是否安康,听他们讲讲家里现状,甚至是一些乡村八卦,我觉得他们都在用力的生活,而那生活也是同一个大中国之下一种非常典型的生活,充满烟火气和人间气息,虽然并不都是积极向上的,但是就算代表最先进文明的大都市,又何尝都是积极向上的呢?有时候身在异地,需要老家帮忙的事情,亲戚们也都很积极帮忙,这就是亲戚的作用,有亲戚们在,总能在危难时刻想到还有人在,而大多数人也能尽一份微薄之力!正因为如此,过年去走个亲戚难道不应该吗?不比那些酒场应酬更轻松吗?
有人讨厌发压岁钱,觉得自己辛苦挣的钱为啥分给平常不怎么往来的亲戚小孩,但其实大多数习俗都是未婚的人是不用给的,即使婚后给,也是同辈之间,大家孩子都没几个,真发不了多少钱,相比较而言,人家父母也并不都在乎这些钱,只是一个美好的寓意而已。等自己有孩子,也许你就明白,没有人指望那些压岁钱干什么,只是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过年里开开心心地收获一份来自亲人的红包和祝福而已:)
还有人觉得年年过年都一样,没意义。五千年不变的才是认真的,值得传颂的习俗。有人觉得人l打牌是恶习。为啥自己煲剧玩手机可以被宽忍,别人操劳一年打个牌消遣就是恶习了呢?一切不伤身、不妨碍别人的习惯,且偶尔为之的,我觉得都可以尊重。以前很多地方爱劝酒,现在喝不喝,其实大家也都随意了。年桌上的大鱼大肉,你若讨厌的话,也有小菜等着你,甚至你可以选择少吃或者不吃,没有人会强硬逼迫,如果坚持不了做自己,就不能怪现代社会,怪这个年。如此种种,还有许多,不一一枚举,只有一句话,都是自己的选择!
设想一下,过年如同平日,自己小家吃顿饭完结,没有走亲访友,没有世俗礼教束缚,那么过年真的还有意义吗?
所以我很喜欢现下的过年气氛,也期待着每年过年的那几天假期,看大街小巷红红火火,看家家户户贴满寓意的福寿安康,听农村里迎送财神的鞭炮声在零点过后鳞次栉比的绽放,看着贡桌上的香烛寥寥不息,餐桌上那一碟红烧鱼总要留着不动寓意年年有余,每年也大概只有过年才能吃到的腊鱼腊肉,甚至是给小朋友压岁包时他们脸上微笑的幸福,都如同小时候我们的欢喜,我们那里年前也要家人们一起去给过世的人上坟,带上酒菜,和他们喝一杯,这样的场合总不免让人想起死亡,也会更加珍惜眼前人,身前事……
恭喜发财 镇上卖的挂饰 春节里我们的烟花当然现代人大多学贯中西,也不妨在感慨的同时给自己的“年味”加点料,每个春节拍一张全家福,全家一起看一部电影,一起去一个地方旅游,年轻的小辈给长辈做顿饭,听听长辈小辈的愿望,一起回望过去,规划一下来年……
愚以为,年味依旧,只是我们既不是年节里最开心的小朋友了,也没有接过父母手中的接力棒,做好准备布置一个年里所需要的技能,所以让我们既显得无聊而又无力。传统习俗实有必要传承与创新,这一责任在我们新中年人身上!
有“年”在,我们便知每一段人生何时开始,何时结束,奔向的希望在哪里!
中国年,年味还在,若要更浓,只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