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小书之《孔子的故事》
颇出意外,本以为会以古文的形式成书,然而却是最白话的语句,读来毫不费劲。以孔子的年龄为线,讲了孔子的一生。
对于孔子都是一些碎片的了解,看完书,依据书的顺序,我也把孔子进行了一次大整合。整合中又增长了不少知识,也算是读此书的书外拓展。
孔子的童年
孔子:子姓,以孔为氏,名丘,字仲尼。家中排行第二。孔子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与孟子并称“孔孟”,孔子被尊为“至圣”,孟子为“亚圣”。
孔子的祖先本是殷商(华夏族)后裔,故为子姓。其曾祖父孔防叔为了逃避宋国内乱,从宋国逃到了鲁国。
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叔梁为字,纥为名)是鲁国出名的勇士,叔梁纥先娶施氏曜英,生九女而无一子,其妾生一子孟皮,但有足疾。在当时的情况下,女子和残疾的儿子都不宜继嗣。
叔梁纥晚年与年轻女子颜徵在结婚,生下孔子,但因为没有社会上所通行的完备手续,因此遭到了社会上的奚落。颜徵在在生孔子时,曾去尼丘山祈祷,然后怀下孔子,故起名为丘,字仲尼。
孔子三岁,父亲亡故;十七岁,母亲去世。孔子的童年孤苦,过得谨慎小心,很敏感,很善于应付人,并习惯于遇事有所思索。
孔子的思想
孔子的母亲颜徵在和外祖父颜囊对孔子的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母对孔子的教育
一、颜徵在深谙学习的最好导师在于兴趣。由于孔子住的地方与宗府相离不远,所以每到祭礼,颜征在都会想办法让孔子前往参观,所以,孔子自小就对祭礼看得烂熟,并自己寻找利用一切可利用之物来模仿祭礼过家家,也有上香、献爵、奠酒、行礼、读祝、燔柴。
二、颜徵在的教学理念简直是先进了两千年。颜徵在很害怕孔子在学习之前很渴望,学习后又失去学习兴趣,所以,欲擒故纵。并且,颜徵在一次性交给孔子的内容并不求多,孔子总是在轻轻松松中就感觉自己把母亲教给的东西全掌握了,而且还有一种吃不饱的感觉。这就完成了一种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
三、介绍名师,开阔孔子的视野。于是,颜徵在向父亲颜襄求救。
外祖父颜襄是当时一位博古通今的学者,素来喜欢这个天资聪颖,好学不倦的外孙,于是收下了这最后一位弟子,倾尽自己的才学教授,教导孔子:“君子有三思,一是年少不勤学,年长一无所能;二是年老不讲学,死后无人纪念;三是有财不布施,穷了无人救助。”
01·仁
孔子思想中最光辉的就是提倡“仁”,仁就是“爱人”,文化知识普及到非贵族阶层中去。
孔子希望人人都能成为有仁德的人,只要主观努力,都能够成为仁人。仁人爱人,但不是没有原则,爱憎分明,对不义的人是憎恶的,决不与之同流合污。
“仁”在居住环境的重要性
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乐处。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与仁者相处,就成仁,孟母三迁就是很好的证明。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君子,贤人得仁而名远扬。仁者先难而后获,仁者必有勇,仁者乐山,仁者寿,仁者不忧,仁者言讱。
论语中,人求“仁”,事合“仁”,孔子一生,求仁而得仁,使“近者悦,远者来”。
02·礼
孔子以“仁”治国,教民,复又以“礼”来讲政治。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人跟人要按一定的等级,一定的规矩相处。
从孔子与季平子的对话就可以看出。
孔子谓季氏:“八佾(yi第四声)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凤凰主八面八风,客来凤味堂演八佾;公掌六道六书,客来公道堂演六佾;侯司四季四候,客来侯季堂演四佾。
季平子,鲁昭公之臣,封侯正卿,客来该演四佾,非八佾。意为季平子不守君臣之礼,乱了君臣之纲,于是就有了--是可忍,孰不可忍的来处。
孔子“从周”。对君臣之礼、祭祀之礼、丧葬之礼以及古制传承下来的射礼、告朔之礼等这些周礼推崇有加。
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这里的“礼”就是指周礼。
当然如果脱离“周礼”,“礼”为社会行为规范礼仪,为一个人的自身修养,那“立于礼”对认识社会,在社会上站住脚,也是有促进作用的。
有级别的礼制,把人分成三六九等。封建等级制度,在孔子这里初步形成。
孔子周游列国
孔子五十五岁那年,因为齐国的离间,孔子遭到了鲁定公和季桓子的冷淡而出世,周游列国,到公元前484年,六十八岁时才回到鲁国。
出世十四年的漂泊生活,孔子先到卫国,卫灵公接纳了孔子,但派公孙余假监视孔子,没几个月孔子就带着弟子离开了。
离开卫国,想去晋国。晋国赵简子和晋国另外两个贵族范氏、中行氏互相攻打。赵简子的家臣佛肸(xi第一声)占据中牟(在现在河南汤阴县境)独立起来,想请孔子去。孔子想去,子路反对,因为佛肸反叛赵简子,好人是不和他合作的。最终孔子不入晋国。
孔子又回到卫国,过不久,卫灵公去世,孙子辄发动政变即位,这就是卫出公。卫国内乱,孔子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转而又离开卫国,这是公元前492年。
离开卫国来到宋国。孔子和弟子们在树下温习礼仪,来了曾被孔子批评的宋国司马桓魋把树砍了,还要杀孔子。孔子换了便衣,和弟子们逃离宋国。
孔子来到陈国,在陈国住了三年。公元前489年,孔子离开陈国来到负函,负函属于楚国边缘。楚国当权的令尹子并不欢迎孔子,孔子进退两难。
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车想跟这个人谈谈自己的心事,但人已经跑远了。
孔子思来想去,在楚国不能实行他的政治,还是想回到卫国。孔子在六十三岁这一年,从陈到楚又回到卫国。
公元前484年,季康子派了公华、公宾、公林三位,带着重礼,把孔子迎回鲁国。这一年,孔子六十八岁,结束了他周游列国的漂泊无定的生活。
孔子的教育
孔子的有许多成就,但教育始终贯穿着他的一生。
孔子以“学不厌,教不倦”的态度,培育了许多人才出众的弟子。因人施教,因事说教,不拘泥于一格。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这种启发式的教育方法,两千多年前孔子就在教育中实践并总结出来了。
“不愤不启”,教导学生开动脑筋,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不忙着把知识一股脑儿地灌输给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再开导,记忆牢,收获大。
“不悱不发”,不到学生想说而又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到了时机才启发,使学生豁然开朗。解惑也要恰到好处!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在教育中,孔子告诉弟子,每个人都有长处,可学习的范围很广,只要虚心,到处都是老师。学人长处,久而久之,思想境界在潜移默化中提高;面对不好的,引起警觉,自省,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孔子的教育始终把德育放在首位。孔子以为圣人君子当德才兼备,有才无德是小人,有德无才是庸人。行,忠,信三项均属德,所谓德生而道生。
孔子的学生
孔子门下弟子三千,七十二贤士
颜回 字子渊,鲁国人,小孔子三十岁,最为孔子钟爱。颜回父颜路也是孔子七十二弟子之一。颜回乐观、积极,勤奋好学,为人谦虚,就是一个小孔子,可惜家道贫寒,用脑过渡,早衰。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夫!”
“回也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也。”
子曰:“语之而不惰者,其回也与!”
孔子对最像自己的弟子疼爱有加,颜回三十一岁死,孔子痛哭:“噫!天丧予!天丧予!”。
颜渊死,门人欲厚葬之。子曰:“不可。”门人厚葬之。子曰:“回也视予犹父也,予不得视犹子也。非我也,夫二三子也。”
颜回的死,对孔子打击很大。之后说起颜回,也多有可惜。
子谓颜渊,曰“惜乎!吾见其止也。”颜回的好学,跟孔子如此相像。
仲由 字子路,鲁国人,小孔子九岁。性耿直,力气很大,有勇无谋,但知错就改,言出必行,是孔门痴儿。
因为子路的性情耿直,跟孔子的年龄相差又少,相处时间又长。可以说子路是孔子最亲的弟子。
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暴虎:打虎不用兵器。冯河:渡河不靠舟船。
“暴虎冯河”来形容子路,可见一斑。孔子宠容子路,爱之切,平时批评很多。子路也把孔子的教诲听进去,并积极去改正。在孔子的弟子中,子路以政事闻名。
子路死于卫国之乱,被砍作肉浆。孔子大恸,为之不食肉糜,怕引起自己的伤心。
端木赐 字子贡,卫国人。孔子门下有七十二贤人,独有子贡颇懂兵法长于谋略,孔子对其甚为器重。爱才的孔子曾把子贡比喻为瑚琏。瑚琏者,宗庙之贵器也。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国家的栋梁之材。
齐相田常伐鲁,鲁子命之出使救鲁。子贡去齐国,吴国,越国和晋国转了一圈,凭着三寸不烂之舌,竟做下了桩天大的事业,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一使而动五国之政。
子贡又精通经济,善做生意,银子挣得哗哗的。每次出使,车仆之盛,拟于王侯,又仗着孔门高徒的名份,与诸侯相抗礼。儒学之昌盛,子贡大声势大排场的宣传功不可没。孔子没有白喜欢他。
曾参 字子舆,南武城人。小孔子四十六岁。为人极孝,与父亲曾点同为七十二贤。曾子一生都在弘扬孔子学说,著书是其方式之一。曾子一生著述颇丰,为孔子弟子之最。
曾参是孔子学说的主要继承人和传播者,在儒家文化中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曾参与孔子、颜子(颜回)、子思、孟子比肩共称为五大圣人。
曾参的著作主要有四部:
一是《论语》,据专家考证,《论语》最先是由曾子发起编纂、后由其弟子编辑而成的。二是《曾子》,三是《孝经》,四是《四书》之首《大学》。
原宪 字子思,宋国人。小孔子三十六岁。清静守节,安贫乐道。
原宪出身贫寒,个性狷介,一生安贫乐道,不肯与世俗合流。
孔子死后,子思退隐草泽中。子贡为卫相,摆着大排场去看他,见其衣冠褴缕,耻之,说:“夫子居然乐于过这种生活,真是有病!”原宪答道:“我听说,没钱花是贫穷,辛辛苦苦学了道却不去行道,才是有病。象我,是贫穷,而不是有病。”子贡大惭,为轻易说错了话而后悔了一辈子。
孔子整理古代文化典籍:编成《春秋》一书,修订《诗》、《书》、《礼》、《易》等经典文献。
《春秋》
子曰:“夏礼,吾能述之,杞不足徵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徵之矣。”
孔子的历史文化知识渊博,治学态度严谨。他具有《诗》、《书》、礼、乐的广博知识,对夏礼、商礼都能系统讲授。在当时,孔子的当代(周朝)的文献很丰富。
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孔子编写的《春秋》也不尽是客观的事实记录,而是有主观看法的。记载一件事情,往往不是写事情的本身怎样,而是写他认为事情应当怎样。这也就是《春秋》还不足称为一部严格意义的史书。
《春秋》是中国保存下来最早的,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编年史。它具有鲜明的时间观念,神话色彩很淡,主要是写人的历史。
这部《春秋》,是孔子重新回到鲁国以后再写的。
整理诗歌和音乐
孔子对音乐如痴如醉,歌唱在孔子日常生活中不可缺。
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韶》是传说中虞舜时代的乐曲名,孔子对《韶》非常喜爱。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孔子既把诗歌音乐和教育联系起来,又把诗歌音乐和政治联系起来,而且把它当做了具有极其重大意义的组成部分。
子曰:“吾自卫返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
孔子在从卫国回到鲁国的晚年,就把整理当时流行的诗歌和音乐当作了首要的工作。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共三百零五篇,由《风》、《雅》、《颂》三部分组成。《雅》分《大雅》、《小雅》;《颂》分《周颂》、《商颂》、《鲁颂》。
《风》、《雅》、《颂》本于音乐得名,每首诗都配以乐曲,诗句便成了歌词,而且每首诗都可以演唱,诗和曲和谐统一。
诗经中的《关鸠》是一首孔子很喜欢的民歌,结合音乐,孔子很赞赏。
子曰:“《关鸠》,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关鸠》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孔子对《诗经》的推崇由此可见。
花了三天时间,翻了《论语》、《诗经》,搜了百度,整理了这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