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十好”课程的思考
文/日月
学校的“十好”习惯课程,开设已经两年有余,虽然每项好习惯课程进行的如火如荼,但是总感觉比较繁琐,不够简练,主线脉络不清晰。
今日学习俞正强校长的十会课程和十能课程。又对自己的“十好”课程有了进一步的深入思考。
根据俞正强校长的思路,十好习惯课程的逻辑主线应该是:对的行为——好的习惯——有的能力——正的能量。因而十好习惯课程的最终目标的落脚点应该是正的能量,而不是好的习惯。起点也不是从好的习惯入手 而应该是对的行为。
如此看来,十好习惯课程既不是核心素养的起点也不是核心素养的最终目标,而只是核心素养达成的一个环节 。一个完整的习惯素养达成逻辑思维过程是:行为——习惯——能力——能量。
从这个逻辑思维的四个部分来分析我们的“十好”课程。我觉得应该关注这么几个点。
第一,行为要对,切口要小,从小事做起,抓住细小的关键点,抓牢抓实。比如“讲好话”,重点让孩子每学期学会讲3—5个小故事,只要这几个故事会讲了,这个目标就达成了。第二,习惯要重复。我们从小细节小事情小环节抓起,重在不断的重复,在不断重复中形成自觉的行动,养成好习惯。在健好体中,我们用一根跳绳,让孩子动起来、跳起来、飞起来。通过不断的重复强化,达到了增强体质的同时,也让孩子么养成了自我锻炼的好习惯。第三,能力要活动。能力的提升一定要融在各种各样的活动中。我们让孩子养成习惯,生硬的说教,严厉的高压,都不是最优的办法。最优的办法是把这些小细节、小事情有效融合在每一项正能量的活动中。这一点在《微习惯》有明确的描述。一个好习惯的养成,必须配置十件以上的正向活动。通过各种活动不断强化各种行为,强化各种习惯,最终形成自我能力。养好德中,我们平时孝敬父母不应该是口号,而是化为具体的日常行动,在家帮爸妈捶背、洗脚、倒水等力所能及的事情成为常态。在校帮助生活学习困难的同学,跟老师、同学主动问好,帮助老师抱作业本、打扫卫生、给老师当小助手等等。看似一些不起眼的日常小活动,就成为孩子能力提升的关键。除此以外我们还要通过重大节日活动,巩固习惯养成成果,重阳节到颐养中心为老人们服务,三八节为妈妈做一件感恩妈妈的事,教师节为老师亲手做出来自己设计的节日贺卡等等。第四,能力是否真正形成不是靠嘴说出来,而是靠平时的工作、学习、生活中体现出来。我们利用“养正少年说”、“课前三分钟”展示自己讲好话的成果,通过诗配画、画配诗、经典传唱来展示背好诗的能力成果。我们每一项好习惯课程都要通过自我能力的不同形式、不同样态的展示。让好习惯在自我机体内生根发芽,融入自我思想行动意识,成为自己自觉自发自愿的能量释放。
好习惯养成不易,“十好”课程的实施也是在不断摸索中前进,在以后的实施过程中,我们不断自我反思、自我改进、自我创新、自我完善。让“十好”课程在我们学校生根发芽、茁壮成长。让“十好”课程成为儿童核心素养有效达成的动力机、孵化器、加油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