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那月那些事之二十:我的“转型”时期
2003年在省市政府及相关部门的主导下,市里几所职业学校进行重组。重组的其他几所学校所开设的专业基本上是相近或是相同的,只有我们所有的专业及办学路径与这几所职业学校相左。对于我们这些教了几十年烹饪、糕点、商贸、经营、仓储等专业课的人来说,着实是个不大也不算小的挑战。“转型”是“大势所趋”“势在必然”的。就我个人来说,因为个人爱好与先前除了上课之外的工作是与文字打交道,所以就有一个相对的及所谓的“优势”可言。也就是在追求以文凭替代一切能力的那个期间,我也赶了一趟“潮”,算也是“与时俱进”了一回,没想到,这唯独的一回“与时俱进”的举动,在这个时段居然也能够派上了用场。因而也就没有费多大的气力折腾,算是还比较顺利地成功“转型”。说是成功“转型”,其实私底下里真的还是用了不少的功,也花了不小的力气和时间的。
那一年的8月20日学校重组,由省机械工业学校牵头,商业学校、工业技工学校、交通技工学校等学校组成新的省机械工业学校。重组后的九月初,接到通知应允了我的“转型”申请,九月中旬就要面对学生。给我准备的时间最多只有差不多半个月。对于我这跨行转型的人来说是,着实是个不小的挑战。虽然教了几十年的专业与专业基础方面的书,其备课的方式、教案的写法、上课的节奏等等,与纯基础课方面的流程肯定是不同的,所以,一切的一切都必须从零开始。但有一点是绝对相同的,那就是对学生负责,对自己负责。
教材拿到手之后,花了差不多两三天的时间,以最快的速度将教材通读了一遍。但教案的格式如何写,才算符合基础课教学的要求,才规整、合理?唯一的办法就是去请教高手。幸好那时原来教过我的一些老师(或高中的)还有未退休的,找他们求救是最有效的办法和捷径之一。于是,利用向老师请教的机会去了一些高中学校听了听课,学了点基础课上课方面的经验;拜读学习了一下原高中老师规范的教案形式等。之后,心里逐渐有些底了。
说实在话,对于如何上好“转型”后的第一节课,我是设想了很多如何上的办法。因为现在要面对的学生的专业不是机械、数控或模具类的,就是电子类的,再就是计算机类的或者是汽车类的;每一个专业自然有一个专业的特点,那么教学是不是相对来讲需要有针对性呢?如此这般地想了不少……
重组后,学校的三个校区分别是校本部、西区和东区,那时的东区则是以学生实训为主,本部与西区兼顾基础、专业理论及专业实训。我则被安排至西区上课。西区上班的有重组前的同事华香老师、慧明老师及冬英老师、旭松老师和我同庚的远超老师;这些老师的教学时间与经验,自然比我这个半路出家者要长和丰富得多,自然一开始也对我的帮助和影响是很大的。这一点,我自然是不会忘记的……
然而走进教室的那一刻,面对坐得满满的一教室里的学生,我似乎还是有点紧张。不是这个人多的场面(讲专业方面的课时曾经面对的比这多几倍的人,我也没有这样紧张过),主要的还是第一次也是“转型”后的第一节课,也不是准备的不够充分;在铃声响的几秒钟的时段,迅速地调整了一下心理,然后,轻松地走上讲台……
因为这本教材的第一课是几位名家写的《笑》。那么,我就从含“笑”的成语或歇后语开始提问。没想到这一下子把学生的兴趣给调动起来了,大家纷纷举手要求回答,气氛热烈得很。我印象很深的是有一位学生一口气说出了七八个含“笑”的成语,惹得其他同学“嫉妒”。
从这一点来看,上课是有诀窍的,首先要充分研究你的受众对象,了解他们的爱好兴趣和需求,才能够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才能够在教学中做到因人、因专业特点施教、因材施教;真正做到有的放矢无愧于心!
教学“转型”的日子对于我来说既有辛苦和累,甚至也夹杂着一种隐忍的不便述说的东西的一面,更有一种挑战与收获的意味在里面。而真正的收获是遇见到了一群值得尊敬和学习的师长与同仁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