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剽悍牛人进化营社交模块】+如何利用《共赢》的法则,更好地指导亲
标题:如何利用《共赢》的法则,更好地指导亲子关系?
字数:1989
在现实生活中,亲子冲突时有发生,孩子一出现问题,大家首先第一感觉就觉得非常头痛,特别是碰到孩子屡教不改的老毛病,每次都得不到解决。《共赢:成功的秘诀就是忘掉自己的利益,全心全意帮助伙伴成功》,就是可以运用到亲子冲突的解决中来,我们需要忘记自己,要全心全意帮助孩子成功。
本书作者约翰·麦克斯韦尔是享誉美国的领导力和人际关系大师,他是十分受欢迎的演讲大师和领导力作家,40年高端领导,50本书。《共赢》这本书主要是讲述如何与人有效链接的法则,从这里我们将了解到颠覆想像的联结理论和大量实用案例。能够应用于亲子冲突的主要有以下这两个方面:
一、孩子一出现问题就先指责孩子?家长其实先要反省自己
《共赢》中提到,人际关系对于我们最为重要,我们每个人每天都处在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当中。但是有一些法则,在实际应用上是有很多盲点的。所以,今天我们要学的是“正人先正己”。在亲子关系中,在每个年龄阶段,孩子都会出现不同的问题,每当孩子出现了问题,其实是折射出家长身上的问题。
001为什么说,孩子的问题,就是家长的问题?
比如说,孩子之所以会出现厌学,一般是家长一碰到孩子就提醒孩子去学习,孩子就本能的对学习有抵触情绪。家长把孩子做的每一项事情都与功利的目的联系在一起,孩子会觉得非常没有意思,从而对学习丧失兴趣。
当斥责孩子,没有把房间收拾干净时,你想要反省,是不是自己也是习惯于把东西乱放乱堆。我们都囤积了一大堆,用不上的东西。满足了内心的欲望以后,就会很开心。但是没有想到这些对孩子的成长和心灵,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或者一直没有有意识地培养孩子整理的习惯,但孩子一出现不整理的问题就指责孩子。
所以一出现问题,我们要先冷静下来,除了外部原因,主要从我们自身原因找问题,最根本性的问题解决了,孩子的问题也才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002孩子出现问题时,家长的解决方法?
如果你真的很想解决孩子身上出现的问题,建议可以从亲子关系上来来反省。
第一每天写亲子反省日记,把和孩子交流的每一个细节都写下来。我们可以觉察的方面有,和孩子说话的语气,和孩子沟通时的用语和情绪。第一天了解到了这些,那么第二天这三个方面能不能改进一下?
第二孩子如果出现了哪方面问题?就提醒家长要找到问题的根源。
第三把根源问题向亲子关系专家,或者有同样问题的朋友请教,在这些交流中我们也慢慢成长起来。
如果一个人不知道他要驶向哪个码头,那么任何风都不会是顺风,所以找到正确的码头很重要,孩子出问题时,不要下意识地先去找孩子身上的问题,要去看到冰山下更深层的原因。
二、孩子屡教不改?如何利用鲍伯法则,避开亲子关系中的批评坑
在《共赢》这本人际关系宝典里,有一个“鲍伯法则”,意思是,当你看什么事情都不顺眼时,其实最大的问题是在你自己身上。而在亲子关系中,当你总是盯着孩子身上的问题时,其实要检讨是自己的问题,为什么孩子屡教不改?
你可能并没有意识到过,我们数年如一日坚持做得最好一件事是,批评孩子,而且不需提醒,永远不会忘记行使这一家长特权。研究发现,在普通家庭里,一个孩子平均受10次批评才会得到1次夸奖。学校里也只比这好一点点:孩子们每听到老师1次夸奖,平均要挨7次批评。毫不奇怪,为什么这么多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总觉得自己失败。父母和老师在每天谈话中传达给他们这种讯息。研究还发现,需要4次夸奖才能抵消1次批评带来负面影响。
批评会给孩子成长带来非常严重后果,不利于孩子心理健康,不是我吓唬你,研究表明,批评会给孩子带来自证预言、性格懦弱、自卑、怪僻、喜怒无常、患癌风险增加70%以上、身材矮小等问题。
那么当我们意识到这个问题后,如何少批评,多鼓励,从而让孩子修复起自信来呢?
最好的一种方法是,写亲子日志,写下家长每天对这一问题的觉察和复盘反思。
1,记录下每天有多少次批评孩子,否定孩子。数一下你每天要跟孩子说多少次“不”字?
其实孩子听到的是“不”后面的字,反复强调的这些字眼,反而占据了他的心头,反复提醒着,他一定会去做。也就是为什么大家觉得越不让孩子做的事,孩子越想去做。
2,把“不”字换成其它替代词。比如说,不要玩太多手机,改成,做完作业再玩手机。
3,每天进步一点点,少用一次“不”字,把固定性思维"你总是“改成鼓励型的成长性思维”你可以“。
4,不批评孩子,但是表扬孩子时也要注意是鼓励孩子,也可以记录下来执行到不到位。
记住,你只有一切出发点是帮助孩子,孩子才有可能有真正长久的进步,每天进步一点点,坚持带来大改变。
总之,《共赢》这本书为我们讲述了大量关于关系链接的方法,运用在亲子关系中的主要是“正人先正己”和“鲍伯法则“,当孩子出问题时,第一时间不是指责打骂孩子,而是发现孩子出问题,是不是家长没有做到位,察觉那些不到位的地方,每天通过亲子日志进行跟踪记录,不断优化自己的言行,以期从根本性解决孩子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