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水文章首页投稿(暂停使用,暂停投稿)简书对话创作大赛——你写对话我出10000!

笔墨佛事

2017-08-05  本文已影响87人  8f979b04f7d3

佛门一开    普渡众生

深入经藏    智慧如海

笔墨佛事

一、文字相

滴嗒。

雾气已经起来了,轻轻地关上了银色的水龙头。浴室里很安静,只有几滴蒸汽水珠悠游在淡兰色的天花板上,直到浓度饱和到离开吸附的引力,径直掉下来,落在浴缸的水面上。

水,只有融化在水中的时候,她是真实的,可以触摸的真如。生命在水中是流动的,五行中独喜水,于是在水中演绎着她前世今生所有的梦想和劫数。

浴缸旁边乳白色的鹅状器皿里放了几本书籍,是有关佛的,她喜欢躺在浴缸里看佛经,这时候,就象一条小鱼儿一样回到了大海的故乡。

温暖的心,被暖和的水包容着,被佛的智慧沐浴着。不知道自己在红尘中的颜色,拒绝自己角色,于是只有在水中才感到温暖,安祥与自在。

“逃避是心灵的本能拒绝,因为还不知道自己怎么了?”她需要一种能量,需要一种来自心灵深处的某种触动,或者精神世界的拯救。

这里静得可以触摸自己的心,可以触及与雾气拥抱的感觉。时间这时候已经不在当下了,没有时间的概念,红颜就在这滴嗒滴嗒的瞬间已经挥手过去了一千年。

感觉已经老了,独自徘徊在一个无人的路口,红颜,青丝,黑眸刹那间成灰,灰下掩藏着一颗还可以复燃的心性。

一千年光阴,不是很长,可是也不是很短,跨父追日般地一路跑来,总是希望前方有一片绿洲,可是真的已经追不上你的脚步,放弃吧。

“如果,你还记得,你会回来的找我的,漂泊中她停止了流浪,回到生命的圆点,在一个空灵的草庵里,绝望而又渴望的等待着,等待着一个奇迹。”

于是一路留下心灵的路标,文字做成相。一组组文字,里面有她全部的灵气和密码。

“这个世界一定会有一个灵魂知道答案的。”

“这个灵魂就在水中,已经清晰地感觉到”, “水,秋水,清水,纯水,净水,菩提水,智慧水,般若水。总之是一定来自心灵的甘露,正如观音菩萨手中的柳枝带来的露水。”

他来了,一脸风尘。五千年了,纵然相隔万年却依旧感觉相识如昨,纵然相逢万载却依然感觉相知千年,睿智的眼睛还留着隔世的符号。

他端坐在轮回的岸边,禅定入水,在水中发现了一组文字,“相由心生”。没有人认识他,他却认识来来往往所有的人,包括她。她的过去,她的未来,他已经究天人之际,博古今之道,他在寻找一个衣钵传人。

禅定中,他看见她在水中独自研墨。他略带沙哑的声音:“孩子,在写什么?”

“秋水”她在浴缸里竟然听到自己在对自己说话。

“文字相是什么?”他声音缓和下来。

“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她搬弄自己粗浅的对文字表现的理解是似而非回答着,“文字后面有画,有个意境存在。”

“孩子,达摩曰:我法以心传心,不立文字。《涅槃经》四十卷,多少是佛说?多少是魔说?经是文字纸墨,文字纸墨性空,何处有灵验?”

再一次听到他呢喃到“孩子”,心灵一振,一股暖流涌入心田,一种久违的亲切感,她没有父爱的人生,一句“孩子”融化掉所有的委屈,这是爱的声音。

她知道“他是来渡她的,站在五蕴的岸边,回家吧,孩子。仅仅是回家吗?回到心灵的家园,带回来只是一颗四处流浪的心吗?”

“孩子,文字为相,为悟道之阶,自文字言语悟入,以笔砚作佛事。文字纸墨性空,从文字相空演绎出于梦幻中,即梦幻而作佛事,乃佛菩萨之旨也。不同事物之间的共同性,在殊相中发现共相,在特殊中寻求一般,从而打通自然,千江之月,实为一月。”

她犹如遭到醍醐灌顶般的点醒,大脑暂时一片空白,空杯般的接受着。

在水中悟道,正是这种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声音,让她了悟自己今生涂鸦真如的颜色与坐标。                                                  “孩子,一朝悟罢正法眼,信手拈出皆成章。”话音刚落,顿时他消失了。宛若牵挂着前生的一根心灵的电话线,波段在水中荡漾着一层层的涟漪。                                          闭着眼睛躺在暖和的水中,好半天还在刚才的意境中,眼前呈现的是一片极吉祥的暖意,红色变成白色,变成灰色,直到最后什么也没有了。

出浴后,一边带着耳机听着《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一边记录下了在水中的文字相:观物取相,得意忘相,以相明意。

笔墨佛事

二、哲学语言

她又开始涂鸦了,不知道是墨被水融化,还是水欲把墨融化,就着这墨香。她喜欢就这样随心所欲的在键盘上敲打着,语言是什么?文字是什么?

“在最初的心相中还没有去分辨其中的究竟。也许是人需要沟通的一种工具,一种思想转化为可以品味的载体。”

“人是需要沟通的,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自己与自己,在寻找一种渠道,不停地吐故纳新,进行一种能量的互补与交换吧。”

“为什么纪录自己?”,她在想,因为回忆,因为思念,因为快乐,因为真实。所以她选择文字作为游戏来纪录生命的原色。

“时间不多了。”

已经深深的感觉到自己的生命在无声的消失,诗意的浪费,她听到那个古老的声音从心灵的河床里泛起,这是一种奢侈的沟通,是生命与生命的沟通。

“孩子,经书是佛法,世间法也都是佛法。”

变得已经什么也不想干了,人生在世间只有十年的春秋,我们一次次来到人间的目的是什么呢。

“历经无数次生老病死,爱恨情愁,衣食住行,喜怒悲哀,悲欢离合……她在求道的路上徘徊。”

“孩子,引渡众生,你是站在哪里?是在书斋与现实之间构建一座性灵的房子,还是独自一人独享佛法的喜悦。”

她知道自己是渺小的,就生命的个体来说,独自欢喜独自愁。“欢喜什么呢?已经闻到一点点般若的水性,愁呢?是一种寂寞,有资格寂寞吗?寂寞是一种境界,决不是孤独,它的感觉来自心灵的强大。”

“是的,强大。需要一种强大的力量,那是一种来自心灵的力量,带着宗教和神灵的色彩,可以超越时空的控制,以心传心,以心授道,以心释惑。”

“孩子,你知道吗?你的文字灵性有余,缺乏有术,感受真实就差一句点破天意。局限东方哲学思维的方式,还需要涵盖西方哲学思维以及工具的运用。”

她沉默了,无言。因为她知道他懂她,甚至比自己还懂秋水。

曾经有些人路过在水一方,这文字相缘起何处?她似一只兔子一样,连蹦带跳的告诉路人,舞文弄墨,随手涂鸦,自娱自乐,一笑了之。有点玩世顽皮还有几许嬉戏的态度。

“究竟这文字的背后还有一些什么相呢?”

“文字在我们表达思想的时候,起到什么作用?语言与人类的关系?这个世界如果没有语言表达思想我们会怎样?在人类没有语言之前,以及后语言时代,文字相存在的关系如何?肢体语言,建筑语言在表达思想时有什么不同?”

有些发晕了,“在自己随心随欲码字的当下,真的不知道这手下的文字还有这么多的因缘。”

“孩子,运笔的当下正如禅宗的明心见性,直指人心。看到文字,文字本身有些什么。我们在把思维转换成文字相的过程中,文字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相素,其中还存在信息的损失,以及阅读思维的能动。”

她是为秋水而写作的,秋水何许人也?她所有的灵感和能量都是来自秋水的韵律,至于关于为什么这样的原因,还是一头雾水,丈二和尚。

她开始喜欢并且可以安静的接受他带来所有的反思。她知道自己的文字出于阴柔,感性偏多,理性则憾。“觉得读书真的读得太少了,很多都是鱼梗和刺,并不知道融汇贯通,目光短浅,只看到只是自己眼前的一块地皮。回眸人类的历史,中西方文化的脉搏,自己就象一只胆小的兔子,不知道往哪里跑。”

一再汗颜,只读圣贤书。“不读万卷书,岂止圣贤书之妙,岂之经典之神。”

“孩子,人类的每一件事情都离不开语言,哲学的语言可以给我们清醒的认识,语言有多深刻,表现的思维就有多深刻。从看到文字,到想到文字背后有些什么,以及文字本身就是什么在大脑中要有一个非常清晰的概念。”

她感觉自己的思维的眼睛在放大,放大到要看清楚每一个细胞,每一个毛发。

“知道吗?孩子无论我们用那种方式来表现这个世界,理性与感性的最高境界就是爱。人间大爱,慈悲地,永恒的爱。对真理,对人性,对生命的尊重。”

“最高境界就是爱。”她被触电了似的感悟着这几个字。文字背后竟然还有如此深刻的使命,是她没有想到的,文以载道,是渡人的小船,可是自己坐在这艘船是否安全了,正确了。

笔墨佛事

三、平常心是道

“用生命去爱,用心去感受生命。”

已经把这句话烙在记忆里,“作文也是做人。”

她不知道如何活在当下,总是想跑到很远的地方,才感觉自己的存在,总是要跑到很远的地方,以为会找到自己要想的东西。

“孩子,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从心而觅,感无不通。”

“逃到哪里去,都必须带着自己的心去流浪,”这个时候,她看到山不是山,水不是水,哪里才是红尘中的净土呢?

于是写下秋水美文,在自己的文字相中构建一个完美的世界,把自己放在这个净水中去沐浴洗涤,以至于把头从水中伸出来的时候,竟然已经不知今夕是何年。

“是的,没有活在当下,是一种思维的逃避,把时间的距离至少拉长50年的距离,如果还感到危险于是立刻跑到500年前,如果还有一丝丝忧郁,就站在1000年前的时间跑道上,悄悄地回眸这里发生的事情。或者放弃厚重的皮囊,让自己的心性飞到地球之外的远距离窥视着人间的所有故事,为什么,没有安全的感觉,还是不得已逃避当下的时空。”

“知道吗,苦难也是一种美。因为感觉苦难,你是幸福的,因为你是活的。”

“是的,活的,心是活的,它可以与万物同喜同悲,它敏感的触角正是所有平平常常的每一个细节。”

秋水文章都是空灵的美,她没有苦难的感悟吗?

“不是。”

只是秋水的眼睛和笔锋把人生的痛苦和苦难过滤了,企图留给读者都是美好的人性。其实,这已经在误导了,“因为人生本来就是苦多,面对苦难,我们还有一颗温暖的心。但是正是因为看多还有很多很多的美,才让我们在这个世界一次次轮回和寻找真理和真爱。”

“笔墨佛事,渡己渡人。禅宗的直指人心,把信息可以传递很远,跨越时空的声音,孩子,你眼中的山水就是你的世界吗,是否真正知道有语言与没有语言的区在哪里?”

她一时语塞。“文字相就是山水语言,在没有文字的概念之前我们如何表达储存思想和思维的。”她陷入惘然。

“有这样的故事:古时候,有一路商人要在非洲丛林出发,必须由当地的土人带路,在没有语言系统的时候,古人看山就是符号,现代人对山的印象是一组概念。在山与山之间,树与树之间,古人用心去分辨,于是每一个草木,每一个山脉的变化都会在大脑里留下记忆的痕迹。所以说在没有语言表达事物的时候,这种被称为前语言的思维方式的含金量是很大的。”

前语言,她还是第一次听说,自己的文字意境莫非早已经形成定格。秋水文章总是走不出自己界定的感觉,但是在表达的时候,因为信息的损失所以很多时候不知所云。

“孩子,语言是经济的,山是一个符号,文字相的形成的中用最少的数字语言清晰的表现主观与客观的世界。”

“平常心是道。”她渐渐明晰写作的功用,这时候,她想起巴金晚年的心愿:“把心交给读者。我惟一的心愿是:化作泥土,留在人们温暖的脚印里。”他想做的正是献出他对这个世界的全部的爱,不求回报,不求张扬。让生命永远与作品同在,与读者同在。

写作是快乐的,至少在当下生命已经获得安详平静,在追问答案的过程中不断寻找自己的本性本心,慢慢揭开自己本来面目。

“我是谁?我已经来到这里,和爱在一起。”

她知道自己缺少一个挖井的道,需要在自家的门口,深掘一口井,直到打通悟道,看见来自心灵的活水来。

在与上师的神交中,她已经惭愧了,因为她知道自己还打着一把伞在速写自己,真理和智慧打在伞上,她可以感觉一点点,但是因为伞的作用,不能完全感受到真理和佛法的滋润,不能得道的求道是修不成正果的修行。

夜已经深了,来自心灵深处的对话已经化作般若空性的菩提。六字大明咒在她耳机里轻轻地流淌着,流淌着,嗡,嘛,呢,唄,咪,吽……

笔墨佛事

四、感谢生命

“在自己的文字相中洗涤自己的心灵,沐浴着佛的智慧和莲池的宁静。吃饱穿暖之后,我们还需要什么?俗一点就是玩玩文字,雅一点就是游戏文化。”

听见了吗?“夕阳已经在树上轻轻的弹着琴弦,黄昏的红润温暖着已经冻僵的心,千百劫来在理想与现实与梦想之间行走,一次次浪迹天涯,又在寻找回家的路。”

打开网络,战争、竞争、事故、非典、疾病、瘟疫、地震、死亡……一连串的不幸,我们的眼睛能感到什么吗?

这些事件与数字的背后,我们仅仅只是看到的是文字的相吗?放大的眼睛看到多少无名、恐惧、无奈、悲苦、麻木、绝望的心灵。是的,心灵,心,谁来拯救我们。

“上帝死了,佛陀也圆寂了,谁还在那慈悲的大爱关照众生呢?什么时候,我们可以获得平静的爱,以及高质量的时光。”

“我们已经来到这个世界,你的眼睛就是一个世界,一叶菩提,也许,在文字相中已经润涵着行动。”

“孩子,地藏菩萨是最不容易做的,他觉悟后,发誓超度所有的地狱众生,给他们爱,人间的大爱,和魔鬼在一起,用自己的身驱成就佛的愿望。”

俯瞰人间,观音菩萨用它智慧的菩提水,穿越了几千年的时空,无时不在关注着我们,而我们存在这个世界呢?

世人内心最为敏感的传播信号——情感,发生了空前的危机和迷茫,在混乱的声音中找不飞行的方向,精神的重心和砝码出现偏差,不知道更好地定位自己,没有飞翔的翅膀,没有了安全的感觉。

“自由与丰富之后的痛苦与迷茫,我们的目光放眼希腊、罗马、文艺复兴……”

“以及我们的诗经、楚辞、乐府、唐诗宋词、明清小说……一路追溯人类的文明历程,无论我们已经走了多少的路,看了多少的风景,见了多少想见的人,说了多少想说的话,问了多少无明的问题,学道人若不直下无心,累劫修行,终不成道。”

“文字也是一种妄相,最高境界既然是无,何来的你我,何来的当下呢?文字留存若有功德力,文字、言说、法坛、戏论,无一不是度众之筏。见道者还有什么安全和不安全之分别?”

已经明白:“梦中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但是作为一期的生命,几人能逃出地球的引力,逃出爱的吸力,于是只好带着爱旅行。

人生是一场奢侈的旅行,行囊里空空的,就象一片随风而飘的叶子,无论我们在哪里流浪和漂泊,都是在这个世界上寻找自己和寻找相逢与自己生命有关的人和物。

一个人的旅途,心中多么渴望和等待一个生命的奇迹,一个可以带飞自己的灵魂,是不是千百劫以来,你也在寻找这个心呢?如果真的是冥冥中的定数,你一定会在今生出现,会来找我,会带着我一起飞翔,一起飞入生命的永恒!

当我们什么也没有的时候,我们心中只有爱的呼唤和呢喃。生命的时间不多了,几万个日日夜夜,我们独自叩问,我们和爱在一起。用心写下我们之间的感动,无论前方有些什么,我们都会永远祝福对方,牵挂对方,祈祷对方。

“为何想——”

“心上有相, 相为何物?”

“相由心生。    ”

“心为何物?”

“在眼为观,在手为作,在足为奔,在耳为听。”

“缘何思——”

“心上有田,福田?孽田?”

我还活着,你也活着,你跨越时空寻找,一个曾经未了的梦,只是从一个梦到另一个梦的轮回,只是彼此在圆同一个梦!

“谁在规定我们必须去作什么?”于是生存着,生活着,生命着!

一个人还在生存着的时候,他的生命已在萌芽;

一个人在生活着的时候,他才考虑生命的价值;

一个人在生命的时候,他才是一个真正的人,一个万物的灵长。

“原谅所有的一切,悲也罢,痛也罢,欢也罢,乐也罢,把回眸的目光放在未来,黑夜过了,就是白天。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我们能不管世间万物,独自一人走出轮回的大海吗?”

“该来的都会来,该走的都会走。当生命演绎完成、住、坏、空,当所有的业尽情空后,我们面对大自然的慈悲和厚爱,只有真诚地感谢生命让我们体验到这一切。”


笔墨佛事

五、宗教关怀

“很长很长一段时间走不出自己,甚至不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么,到底要干什么,就在这短暂的人生旅途中,不知怎样选择,因为意味着全部的放弃。”

“精神的出路到底在哪里,人生终极意义的迷茫,甚至活着的意义都成为思维上的障碍。于是很长一段时间想去流浪,真的就去流浪了。在人来人往的红尘中漂泊,寄存在尘世的身体渴望能够抓上一点什么,哪怕是一点容易变化莫测,容易支离破碎的虚无,不至于让自己流浪的心灵在寻找中茫然。”

可是寻寻觅觅,觅觅寻寻,不断选择,不断放弃,这一切都不是最想要的,牵挂的物件,一下子就可以想到生命时刻最后的眼神,所有的欲望就会随着离开人间的身体而消失,这中间的过程意味着什么。

“如果,你要的是物质的,可以看见的物质,可以去争取,甚至尝试感觉。”可是那似乎不是有形的物体,于是想起那句话“我不能给你你自己。”

“我自己是谁?”

“究竟要到哪里去?”

灵魂的高贵与颓废,生命的反思与叩问。所有的烦恼都是源于自己的自己,这个看不见的自己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影响我的思维与判断。

直到有一天,感受到佛经的不可思议。终于那颗奔跑了很久,寻找了很久,迷茫了很久的心安静下来,躺在佛经里,自己就是一个婴儿一样,沐浴佛的智慧,这里是智慧的浩瀚大海。

“如果说,迷茫源于对生命存在终极意义的开始复苏并且一点点觉醒的话,那么在佛教的典籍里,相信这次才真正走进佛缘,一切才刚刚开始,生命才感到存在的意义。”

“孩子,在世人的精神世界里都渴望有一个归宿,一个心灵的家园,宗教存在给我们带来了这样一个答案。”

“所有的相皆是心相幻化因缘和合而来,在人性中来回奔跑的血液需要一种彻头彻尾的关怀。这种关怀可以让原本弱小的生命个体变得强大和从容,灵魂安静了,不再到处流浪,不再流离失所,不再颠沛流离,不再四处乱闯,不再迷迷糊糊,因为我所有的疑惑,所有想知道的答案与谜底,这里全部都有。”

也许,困惑烦恼的问题也曾经困惑过很多智者先贤圣人名士,只是各自的机缘不同,在有限的人生旅途无缘风云聚会,就是相遇善知识,却又无智无时深入其中,获得真正的解脱。

就这样要沉下去了,沉浸到佛的般若智慧中,就像冰山只露出冰山上一角的范围,可是在冰冷的水底还有整个冰山七分之六的躯体,这才是它存在的真相。

“我们的眼睛常常只是看见一点点的相,于是就忠于看见的客观事实作一些名相上的客观记录,可是佛学让无明的众生开启一双慧眼法眼天眼。”

“孩子,文学的最高境界就是宗教关怀。文字相,除了文字本身赋予的字义,还有文字里的境界,以及文字本身与读者之间产生的精神心灵之间的互动,这种宗教关怀的使命可以超越时间空间,时代与国界而存在,很多时候,这是作者本身也不知道的功能。”

“文字观照智慧,以文字深入,深入有中之空的妙境。但是文字在构建自己的相是一种信息传递,在传递的过程中,信息损失了很多,再说很多时候文字并不能完全传递其意,意在言外,世人几人知呢。其实,有一人知也就足矣。”

简单粗浅构架出来的精神终于有了出路,囫囵吞枣般咀嚼几部经书释义,但是整个精神世界的框架还是非常凌乱易碎的,吸取的不稳定,拷贝语录,思维的进化过程畏果与怕因,意在笔先如何让世人心领神会,心有灵犀之后莞而一笑。

“万物含灵,是谁在指挥思考这些问题,是谁在不停敲打键盘记录这些文字,一种责任,一种使命,一种任务,一种不得不为之的快乐。这些文字背后的本质是心灵与大脑之间,能够接通某根纤细神经的作用,因起何处?莫不是冥冥中真的在意识的另一端主宰。”

“孩子,我们要什么,永远没有终点。慈悲喜舍,随缘而安,心灵在寻找中不断净化,如果执着于最后的谜底,也是一种迷相。”

总之,宗教情怀的确立,终于从过去凌乱无章的文字相中,找到一丝头绪,因为已经知道我们一次次来到这个世界的原因是因为爱,因为爱我们来到这里,因为空我们又离开这里,一次次来,一次次走,一次次寻找,一次次放弃。

在强大的时间面前,不断格式化和刷新我们的记忆,但是精神的足音,又一次次牵引彼此的精神踏上归途,在回归的路上,在这种灵性的关怀中,好好活着,真实地存在。

笔墨佛事

六、欲言

“写下这个欲字,已经是一种欲望的相,举目皆文明,往来皆欲望。”

“人类的文明是人性的进化链条,眼前的电脑,人体功能书桌,紫砂壶、樱桃木的书柜,精巧的手机……无处不宣示人性的欲望总和,以及文明的足迹。”

“人性中的欲望推动了历史与文明的巨大轮子,凝聚着人性中所有表达思想的烙印,在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过程中,欲望是人类文明的原始推动力。”

正是这种人性中本有的一种看不见源源不竭的力量,无始以来牵引着我们一路走来,一路相约在这里相遇相知。                                “孩子,知道吗?批判人欲,节制人欲,尤为各宗教的共同特质、主要功能。能了知贪欲的过患并自制贪欲,被看作人类与低于自己的动物之分界线。”

“欲,人性,本能。关于欲望,自然会想起马斯诺和弗洛依德的观点,直到看到佛家中的四食观点,知道自己走不出欲望,正如走不出生命,当下都在生命的欲望中徘徊。”

“四食之首,断食,这就是我们每天维系身体,这个肉身,这个皮囊所需要的能量,这种食物是香味触为体,正如米面鱼肉酥油水饮料等等,断食的实质就是吃物质,吸取物质的营养以进行我们物质本身的新陈代谢。”

“因为我们有身体,食物是需要的,也是贯穿整个生命的过程,它自然的我们第一需要,于是古人曰:民以食为天。天,给我们的本能,出生就会,一直到命终,这一段一段的摄取,维系着所有梦想的开始。如果我们活了3万天,那么就有9万餐左右要作用,中间还有零食和水的摄取,一生的光阴花在食物上的时间就构成了很多人生命的意义。”

满足了食物的需要,欲望就会升级了,人类的文明进程就是不断的是饥饿与无聊作斗争的过程,获得了面包的同时,就开始幻想蛋糕,和一切精神上的追求,这种欲望也是一点点升级,就像正在使用的电脑一样,从DOS一路跑来,奔腾二三四,直到迅驰技术,无线上网等等。

佛家在断食后面告诉我们是触食,这是一种由感觉摄受的使我们感觉到快乐喜悦的各种信息,比如衣服,抚摸,拥抱,洗浴,按摩,音乐,香味,风景,书画,美人等等,看到这里。终于明白自己之所以喜欢沐浴,喜欢特定的音乐和禅意的空间,因为在吃一种感觉,这就是触食的实质。

断食也好,触食也罢都是在人的第五意识之中,以第六意识为主的是思食。

思食,愉悦的事和境界,滋养生命的作用,精气元神。活在未来,活在他乡,活在别人的记忆中,我们的理想,对未来的向往,每天的学习、读书、获得新的知识和技能,满足求知的欲望,超越自我的意思等等,这就是思食的实质。因为有梦,有感觉,有希望,这是支撑我们在这个世界的等待。

常常可以悟到心,可是心后面是什么,心后面有什么,阿赖耶识,真如本性,心识的活动维系生命不可缺少的精神力量,来自生命中与生俱来的使命。

“孩子,欲心不止也,纵然东西方有纵欲,禁欲,节欲,这个欲望合理的临界点在哪里?佛家以欲制欲,这本身就是一种更大的欲望。否定人欲,涵盖所有的欲望,回望历史,欲望是不可断灭的,此欲望消失,彼欲望来了。在大乘学说看来不可能真正离欲、无欲,反而可能导致贪欲增盛、心理变异。”

“是的,欲望是先天的生命能量,不可能被消灭。追求道心,沉浸法喜也正是一种欲望使然。这种善法欲,也是如此永不知足,促使求道不已,追求圆满人格、深入禅定,提高精神境界,获得彻底的解脱自在,乃至直趋生命的峰巅——成佛。追求超出生死,解脱成佛,永享常乐涅槃,可谓一种极大的欲望,甚而应称为欲望的极限。”

经中佛陀曾自称:“我本以欲心不止故得佛。今虽成佛,犹欲心不止。”成佛后犹欲心不止,当指利乐济度无量众生、庄严全宇宙的大欲望或宏愿。

“财色名食睡,几人堪得破?走不出欲望,都在天网下,怎么办?就算走出欲望,就真的能走出了亘古不变的轮回吗?走出欲海,我们不是简单意义上的人,人性已经消失了,人的本能在更大的一种能量中提升还是蒸发。”

“孩子,累了吗?放下!放下吧,放下,好吗。以智化欲,那么见山是山,见水是水。”

“无论我们出生在哪里,在哪一片土地上生活,在哪一块阳光下成长,其实都是心里与自然的光和作用。”

春天又来了,阳光真好,携母带子在桃花树下禅定打坐,在水上泛舟,在柳树下睡觉,在泡有玫瑰和茶花的浴缸里沐浴冥想世界宇宙人生实相,这都是欲的相。

欲言到此,已经很乱了,因为写作的欲望已经困扰了文字相,企图整理自己,寻找自己,认识自己,其实也是人性的使然。

笔墨佛事

七、根器

“学佛悟禅,与精神导师沟通世间学问与宗教意识,在清理自己的思绪中剔去无明的心境,在运笔中点拨自己的根器,行到这里已经感觉到了心性的一个分水岭。”

写作是需要勇气的,在没有见道之前,一只出生牛犊的眼睛看到了什么,一种千百劫来寻牛、牧牛、藏牛、不见牛、牛在心中的心性。

于是酷爱古德先贤的警世格言来装点门面,或者行文中圣贤智者在文字中出现的相,有些狐假虎威,刻意拔高自己境界的嫌疑。

“孩子,文字相中引用太多别人的话,也许当下的你喜欢这样的文字相,但是这是舶来的文字思想,不是真正融汇贯通后的思维,对这种真理的把握,要真实地容进自己的血液中,成为灵魂的一部分,“愿解如来真实意,如来如去本无心,心心相通皆为道。”

“根器在哪一层,与个体的发心智慧获得的层次就不同,明眼的见道导师,知道慧根的灵性在哪里,问题出在哪里,需要补充的精华在哪里。”

上上根,下下根,中等根的品性感悟同样的佛骨禅音的意境是决然不同的境界。

“知道吗?孩子,自古以来就是老师寻找学生,隐士高人一旦遇到有缘根器的弟子,就会顷其所有传授心性的秘笈,一句话点破天机,把过去所有的所知障全部清空,醍醐灌顶重新打造性灵的杯子。”

“是呀,无始以来,我们都有一只性灵的杯子,可是现实的生存法则,还有各种无明的欲望让杯子失去了本色,修行让这只杯子恢复生命真正的颜色。”

“在世间的种种学问,教我们如何获得谋生的本领,佛教是一种教育,让我们作真正的人,在精神上得到真正的解脱。”

“世间种种法也皆为佛法,同时世间种种法,如梦幻泡影,佛法都尚舍,何况世间法。所有的法都舍去,都是方便法门,这个时候天人合一慧心自然见道。”

很多时候,我们就像黑暗行船,方向不明,盲人摸象,不知何处。是否感知灵性的心境与智慧的心灯在黑暗中牵引着我们丢失的本能呢。

“孩子,说与根器深浅,悟性好的学与修,正见洗炼文笔,说理透彻,字里行间才会闪耀着智慧的火花,真正是自己明心见性的见道之作。”

静观自心,分明听到种种声音在心底彼此起浮,如海潮层层波澜往来,推动细沙绵绵,退其海潮后,沙滩上什么也没有了,或许留下几枚贝壳,正是这几枚贝壳告诉我们来自根器深处的契机里有什么。

“承载根器的身体是我们看得见的容积,或美或陋或高或矮或胖或瘦,这都是法性的相。大乘法器的相随心境是庄严慈爱仁厚广博谦虚。也许外在的相告诉我们不了全部的信息,只有真正的得道高人,可以圆润根性的修行,所以诸宗分化,各有使命,无量法门,贵在根机。”

“言语、文字、气质、形象举止无比显示出根器的深浅,道行的高低,明心的程度,见性的本真。”

“破损的根器无论浇灌多少善知识,总是一一漏尽,犹如车胎上有个针眼,慢慢泄漏最后前进不了,只好停下来修补打气,但是过不了又会出现砂眼,永远都在幼稚园,很难见道后正觉正修。”

“而正根器的根性,在机缘和合的过程中,一步步渐渐成就自己,寻寻走走,边走边悟,边悟边修,边修边证,边证边得。最终退去油漆桶,见得自己本来的面目。神秀的“时时勤拂拭,莫使染尘埃”的境界应该就是这样的根器。”

“还有一种是特殊的根器,顿悟成佛,惠能法师一念圆成佛果是累世的修行终得正果。这种根器的修行人,慢学而大悟,善根利智,不学知术,累劫薰修,禅定功深,机缘圆成,如遇如来,则成佛道。”

“佛道是什么?”

君不见世人吃喝玩乐,看似逍遥自在;君不见有人功名利禄,看似得意千秋;君不见世间千变万化,始终不离其宗;君不见生命的世相是什么,君又不见生命的永恒是什么?

“孩子,无情不能成佛,自渡渡人,多情乃佛心。只有最热情、最博爱、最仁慈、而能情周万类而又郭然无我的人,才算得上是大乘佛法的上上根器。来去都是缘,普通人是奉信,开悟者可照见。”

“根器的相,莫非真是佛陀在《涅槃经》里常、乐、我、净。內心的安祥、心灵的谐,获得光明、圣洁、和谐、自由、喜悅、安祥的心态,达到光明圆满,這才是人生真正的使命。”

笔墨佛事

八、月印万川

“人类的历时是两个箭头齐头并进的,正如“道”阴阳咬合一样。一个是阳光下的世界,一个是月光下的世界。”

“我们在阳光下舞蹈,在月光下幻想,于是就有了阳光下的文明,比如政治经济,国家体制等等,同时我们也拥有了月光下的精神世界,比如图腾、文学艺术、哲学宗教。”

“在月光下,古人叩问存在的意义。今人已经可以走上月球,才发现月光下的梦,都是自己内心的反射,面对孤独的月球,静静的悬挂在离地球不远的地方,存在的意义,莫非运动,进化的本身就是意义的本身。”

“世事无常,心空则天地虚发。风云古风,情怀各相异。无论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的哪一个角落,无论我们经历哪一种存在的方式,都只有一个阳光,一个月亮,这些光芒的清辉无始以来都系在我们的心里。”

尽管我们一路走过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到了今天的信息文明,生物技术,航空技术等高科技时段,但是作为生命的本身,我们还是渴望有一个可以存放永恒的载体。

恍恍惚惚,反反复复,糊糊涂涂,明明白白,清清楚楚地经历千百劫,于是想起那句:“以一心观万心,一身观万象,一物观万物,一世观万世”。在历史的演变中渴望知道一个答案,“我究竟是谁?我们究竟是谁?我们存在当下的时空是真是幻。”

“孩子,之所以留下一堆文字,一定是生命中一种因子觉悟到了什么,感触了到了什么。其实,个体的追求本身已经没有多少意义,也许在追求某种意义的同时,也就渲染了心性中的功利色彩。”

当然,纯生命物种的存在色彩,那是不可能,至少我等凡胎之身还需要累世的修行。

“小时候,在有月光的湖面扔上一块石头,月光的影子会随着水波扩散,水波传递着某种信息,我们生存的空间是以波的形式在振动,再引起一些反应,人类各门学科的产生,就是带着对这个世界无限好奇,带着对自己生命本身无限感恩的心,才会觉醒一种真正的爱,觉醒的爱。”

月光如禅,太阳总是到了山的那一边,月光下人类的文明从步履蹒跚到如今的弹指如飞。

弹指红颜老。

“月光下的童话,我们都生活在一个巨大的哑谜中,墙上的时钟在走,翻过历史的日记,多少朦胧还在昨天,一个烟灰的尘埃居然也会思想,居然也想叩问佛祖的微笑,居然也想揭开上帝的面具。”

“尘埃一样无所谓依附,哪里都是依附。月光走不近清晨,太阳亲吻不了月亮。如果月亮有知,不会让我们在轮回中来回奔跑,来回寻找,回来放弃,来回执著与迷相。”

“成住坏空千百劫,多少月圆又圆缺。语言文字都是指路牌,莫非佛法不在书本,一切等于地图,水与波不二,同是湿性,三维空间与四维空间与思维空间与多维空间其实都在虚空,触摸不到,重叠交错,互为感应。”

“感知谁证?”

“既然已经来到这里,我们该怎么办,当下的月亮还是千年前的月亮,当下的故事莫非也是千年前的拷贝和翻本。只是演出的道具已经先进了很多,其中的内涵却没有多少本质的区别,于是每一次叩问,其实都是自觉洗去自己心性上的一点点尘垢,一丝丝痕迹,一点点斑点。”

月光下,知道自己的生命只是一场旅行,该放下的都要放下,该来的都会先后乘月而来,该离开的都会先后离开,没有永恒的永恒。旅行中,只有各自带着各自的爱与债旅行,直到我们从这个世界上消失的时候,是否才会明白我们来到这个世界的意义呢。

“孩子,明月如镜,明心见性。日月为明,也许我们在禅定中,会听到一种亘古的呼唤,一种来自生命最深层当中,一种灵性的声音。”

“三界唯心造,万物起缘识。不知道已经走了多远,不知道已经看了多少的上幕下幕,甚至不知道自己是如何已经到了这里,宛如在浩宇中的一个不明飞行物一样,就这样已经到了当下的时空。”

“我们还能祈求些什么呢?还能有些什么?”

于是静心止观,只愿这样的时空中,多一些光明,少一些无明;多一些慈悲,少一些苦难;多一些宽容,少一些抱怨;多一些微笑,少一些烦恼,少一些欲望;多一些平静,多一些宁静,再多一些安祥。

笔墨佛事

九、慈悲眼

穿过尘世的尽头,一双无限慈爱悲悯的眼睛,默默注视着在尘世间来来往往的众生。

或为饥忙,或为情困,或为房碌,或为权迷,或为钱执。总是拥有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来成就在这里的停留或嬉戏的借口。

嬉戏了太久的节目,已经错把梦中的布景当作真实道具,于是只好“人生如梦,筑梦踏实。”梦里谁知身是客,大梦不知谁先觉。先知先觉者,在虚空中打造一块精神的圣地,把灵长的骄傲存在这一块净土中。

这样的一种眼睛,绵绵中透露出悠长深邃目光,以至于它穿透了整个历史的空间,普照在万劫的轮回中,大千里慢慢滚动的日子,在不知不觉中流逝。之所以慈悲为怀,是因为看到一切众生苦难的根源,看到所有世相的源头吗?

“都说眼睛是心灵的窗口,那么心灵是什么呢?心是什么?灵又是什么?”

“一个物质的人,一个灵性的人是彼此为依附的。物化的人是我们获得生存的基础,灵性的人是我们本来就具有的本性,只是在物质的面前,它真如本性的一面蒙上了一层层面具,静心揭去这些面具的,原来寻寻觅觅寻找的,就在自己的心里一刻也没有离开自己。”

“离不开物质的载体,物我两相忘,舞文弄墨也是多余,心境皆无,莫非才是最高境界。”

“孩子,眼睛仅仅只是一双肉眼吗?显微镜与天文望远镜给了我们微观的世界和更宏观的视角,天眼、法眼、慧眼、佛眼的世界是不是更加微妙不可思议的时空呢。”

已经知道,我们的身体都是性灵的瓶子,装上XO就是XO,装上葡萄干红就是葡萄酒,装上矿泉水就是矿泉水,装上污水就是污水,但是尽管装水的瓶子不同,道具不同,就连水的品质不同,但是水中的H2O却是一样的。

“幻化成相的世间,人与人之间的相逢,其实都是心灵的直接和间接的相逢。彼此从对方的眼睛里解读自己的前世今生,读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尽管彼此在红尘中从未真正的相逢过,风雪中的灯,依旧演绎着美丽的童话,朦胧的月光下到处弥漫着轮回的故事,是谁还在为了黄昏后永远的相约,是谁在月光下为这样的尘劫祈祷。

已经走到轮回的岸边,“等待,是在这里等待下一个轮回,还是义无反顾的独自一人走出轮回的长河。”

“隔着尘世的玻璃,又看到这双慈悲的眼睛,大千俱是梦中人,谁解千年遗梦迷?目光交对的瞬间,已经成就刹那的永恒。”

“总是说不为形役,不为物牵,不为情困。可是无情无佛种,多情本佛心。佛心的多情,是对万物的慈悲大爱。人生苦短,不过百年而已,刹那燃烧,刹那湮灭。君不见红颜多少春华梦,一付秋云万载飘。”

“厚德载物,目睹高僧大德的眼睛,眼睛却是微闭内敛的,原以为智慧的元神会让双目有神,莫非收拢的眼神可以照见五百世的因果瞬间。”

透过这双眼睛,望见几劫无量的物种在生死之间来回奔跑,其中有个人在一期的生命时间里,在死神降临之前,跑了很远很远的路,一路沙漠,多么渴望一个绿洲,终于接近一堵走出沙漠的墙,已经爬上了墙,他望见了身后还有很多这样的寻找生命绿洲的人,于是他回到沙漠,在自己来的路上留下记号,留下文字相,可是在沉迷在生死之间中的众生的眼睛,看不到看不清看不懂,这样的禅机,这样的呼唤,眼睛里流露出无限慈悲。留下了地图,在墙的一角,他知道会有他这样的寻找。

“孩子,八万四千法门,门门都是道,都是带我们走出沙漠的道。尘世的解脱,是心灵的解脱。让性灵的眼睛传递着能量,带我们进入般若的境界。

“终日寻佛不见佛,慈悲喜舍乃禅心。

佛门空门本无门,出家在家名为家。”

“堪破三春弹指间,微尘大千为一体。

如来如去无处去,菩提点水墨几何。”

“梦想的箭就是射得再高也会有落下来的时候,皈依是心灵,眼睛里收尽人生人间所有的故事。”

当繁华落尽,梦想成幻,红颜褪色,爱情转身,唯有那双慈悲的眼睛一直不变地注视着我们在这里发生的一切。

“文字承载着思想的触角,一只蜗牛的触角和一只犀牛的触角对世界的感知是不同的。慧眼的波度,震动着无明的心智,来来去去的无非都是承载着自己累世的宿缘,当下的体悟,是为了寻找另一枚眼睛,还是原本已经足具善根,了悟了自己的心性。”

我们已经走的太远,太远。已经停不下了。只好,带着故乡远行。

笔墨佛事

十、静心

“带着爱远行,我们能到哪里去呢?天地之间,万丈红尘,咫尺天涯。”

“流尽时空的隧道,流动的画面都是千百劫来流动的心。”蓦然回首,一时惊觉,“我们已经走得太远太远,早已经不记得来时的道路,茫茫然,静下心来想一想,我们这样一路走下去会走到哪里去呢?”

翻开《圣经》,看到的第一句话居然是“传道者说:“虚空的虚空,虚空的虚空,凡事都是虚空。”这是答案吗?“都在漫无边际的虚空中散步,虚空带给我们什么,触摸不到的真实,眼前的物质世界莫不是造物主给我们的一个游戏链接。”

在红尘的尽头,我们褪去这张面具,你是否还记得曾经的高山流水,曾经的江南丝竹,曾经的木棉睡莲,曾经的日月星辰呢?

“在一生的旅途中,我们能承载多少梦想、希望、责任,青山遮不去的亘古,万河长流的叩问,也许本来就是一个没有答案的问题,正如一个“虚伪的问题”,也是问题的源头,也许智者已经告诉我们了答案,可是混沌的心智居然不信,或者同行人早就一分钟就想好了答案的问题,居然还在这里再三自问。”

“再三叩问本就是这样在最接近上帝的地方,目睹灵魂的高贵与圣洁,企图揭开上帝的面纱,可是这一层面纱不知道已经隔着多少次劫数。有缘渡人,无缘自渡,只好默默地在涂鸦中认识自己的本来面目。”

于是,选择静心,止观,红尘中奢侈的修行。

“原谅所有的一切吧,原谅所有让你为难的故事,因为这些已经成就生命的豁达,成就一切善法的存在,也许会有人结束这一切的宿债。”

“纵然我们的已经无求,但是该来的终究会来,所有的日子还是这样无声无息的流向虚空。”

也许,这只是存在主义的影子,瑜伽冥想的空灵,藏密的玄奥,流动的意识其实一刻也没有放弃寻找,圣贤的典籍,古德的禅意,智者的留白,先哲的睿智,还不能满足虚空的心灵吗?因为所有的答案都必须是自己亲身所证。

“心灵又能承载多少劫数呢?于是静心,静心下来,调整呼吸气血,脉络元神,在禅定中居然看到一个亘古就在的古镜,面对这面镜子,所有的我都在里面舞蹈,前世今生的影子,三世百世千世的我居然都是你、都是他,你我他本来都是心的造影。境由心造,相由心生,莫非先人的话都是真的,原来流传下来的典籍里的传说都是真的,你我为什么不信呢?”

“莫非,我们已经漂泊已久,古镜早已经蒙上厚厚的尘垢,于是朝代更替,春秋日月中,我们彼此寻找。一生的时间太短了,除了孩提时的学习,成人后的生计,老年后的体弱,彼此忙得世间的生老病死、爱恨情仇、衣食住行、悲欢离合、喜怒哀乐……”

时间真的已经不多了,还像个孩子一样到处嬉戏,“回家吧。”听到一个声音,“你听到了吗?我真的分明听到一个声音,这是谁在哪里千年的呼唤呢?”

“孩子,今生都不能把握,来生呢?你会在哪里?你还记得那朵莲吗?”

“也许,五百世都在寻找个体生命存在的意义,这又有什么意义呢?意义,一个非常功利的字眼,莫非在寻找意义的当下,已经成就了意义。”

“孩子,禅的终极意义就是“涅磐极寂,寂灭为乐。”石头有什么意义呢?蚂蚁有什么意义呢?生命的物种又有什么意义呢?为什么会思考意义的意义呢?”

这样的静心于是变得问题越来愈多,静心的意义呢?

“如果人性是一种分裂的形式存在,活着是否是一种灾难呢,生命的成本除了时间的厚重我们难道只有等待,在从子宫到黄土的路上,在等待死神的当口,我们最需要什么来支撑生命的元素。生命的品质应该是一种内在的喜悦与安详,静心或许可以让我们找到回家的路标。”

“静心是奢侈的,因为地球也是转动的,太阳系银河系能停下来吗?太阳出来了,微小的尘埃在阳光的照射下飞舞,静心中企图读懂那些微小的念头来自何处,电波一样恒流着时而冲击,时而缠绵,时而随着那些念头进入梦乡。”

“静心不是放弃,不是放弃肩上的责任,放弃人间的道义,不是放弃对真理的追寻,而是放下,放下所有的镜像,无论在皇宫还是茅棚,无论是夏威夷的沙滩还是江南水乡的春天,无论是乘着王子的白马,还是灰姑娘的水晶鞋,都是自己的因果。”

“静心是一种品质,很真诚很真诚地进入自己的灵魂,进入自己本真的世界,这是唯一面对死亡,可以坦荡荡地微笑,因为已经知道生死旋根。”

“静心看到一个世界,所有的梦想原来都是真的,真的已经发生的事实,或者将要发生的故事。因果之间,缘系一切镜像。有缘无缘惜缘结缘缘起缘灭,是谁在那里放下缘的钓竿呢。”

死亡已经发生了很多次,居然还活着的原因是什么呢。“因为爱,因为爱永远在人间,所以流浪中寻找家园,寻找丢失的爱、真理、真爱,人性中所有的真善美的因子,那是人间得以存在的密码。”

“这个世界是由已知的,未知的,不可知的神秘力量在主宰着冥冥中所有的生灵。滤去无明的心智,滤去心灵上的一点点杂质物欲,每一次叩问都洗去一点点痕迹,在静心中可以看到上帝的微笑,上帝与佛都是大智慧的化身,是我们给他们定位的一个我们可以看得懂的符号与名字。”

万法归一,一归何处。当静心进入虚空,目视它,感觉它,你就是上帝,你已经在天堂,在太极,在红尘中最奢侈的地方,生命在这里共振共鸣共享。

笔墨佛事

十一、沐佛

在楠木的滴水观音相前,焚上一盘紫檀,袅袅清香,绵绵古筝,丝丝入罄,就这样沐浴在佛的慈悲中。

“学佛是弱者吗?是不是在现实的空间觉得有点累,于是有人说躲进象牙成一统,不管春夏与秋冬,在人间大爱的长河中,独自法喜,独自会晤自己的灵魂呢。”

“爱情也都没有诱惑了吗?爱情当然竞争不过佛的智慧,个体的爱又岂能与整体的爱来抗衡呢。财富、权力、责任、义务,放弃所有的宿债吗,你要到那里去,能到哪里去。天下之大,不过寸心。妄想成佛吗?”

“为什么要成佛呢?人间不好吗?人间不是一直都在吗?这里不是还有很多真心关心的牵挂你的人吗?”

“释家牟尼放弃、财富、娇妻、爱子,世间人所有的求,而求道。道在哪里?”

“是逃避死亡吗?学佛是逃避死亡,那么科学也是逃避死亡,文学、艺术、游戏、看电视、发呆等等不都是在与死亡逃避吗?但是,该来的终究回来。来了,坦诚的面对,别无所求。”

“我们不是你的业障,我们不是你的包袱,我们不会阻碍你成佛。沐佛到这里,身边的亲人都不要的吗。这些都是你曾经的因缘果报,曾经爱也罢,曾经恼也罢,这不都是自己的影子吗。”

“我的佛,你在哪里?”

“孩子,我们从来就没有分开过,我们一直都在一起,永远永恒。快乐,幸福,真诚,勇敢,圣洁,和谐,坦荡,正直,善良,真理……”

“心灵的家园里装上这些,虚空的世界里才知道自己什么都要,什么也都不要。留下这样一组无序的文字,企图寻找另一只性灵的眼睛,其实也是寻找的自己的另一颗心,虚空中到底有多少的心呢?”

这些发散的心起源与何处,佛在心中,三界唯心造,心如工画师。

“世间人著书立说,多为意识体流露出来,前人认识世界的角度,很多被后人推翻,事实真相的背后隐译着什么样的天机。”

“任何物质在时间空间中,微观宏观的察觉,凡是存在的事物,不论大小,都是世界的一部分,真实的层面有很多种,打开你的慧眼吧,睁开一双肉眼,什么也看不到,只是眼前的这一亩三分地吗?现象背后的本质是什么,虚空中流动的思绪,不可触摸的震动,各种欲望交织的电波。”

神奇的世界,一切都是神奇的,每一个细节,还有这个正在触及键盘的手,手上的每一个关节,每一处细胞。我们能看到,能感觉得到的就是眼前的一方世界。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沐佛中,眼睛原来在心灵上,一个真正的窗口。”

“人类文明走到这里,已经是经年累月知识的叠加,经验的累积,思维的交错,文化的多元。老鼠可以积累它的文化吗,狮子可以使用梵语吗?动物不能原始积累,文字相的积累。”

“我们是自己站在自己的肩膀上,所以看得更远,那么,佛呢?他站在哪里?上帝站在哪里?站在生死的岸头,站在造物主的心灵版图上看历史中芸芸众生。”

“面对生命,除了本能,元识中已经全息我们生命的图像编码,只给你百年的时间,来不及破译生命的密码,于是生命早已经以一种叠加的形势,义无反顾,前扑后续,古往今来,无限复制,每一个最小的元生命,还可以无限分解,同时具备了记忆、意识,波粒的二相性。”

果真是金刚经所云:“无人相,我相,众生相,寿者相。”

“我是谁?非我,名我,无我。”

如此,破译上帝的天机,佛祖灵山开示,迦叶微笑。“慈悲呀”,除了这个词,世间文字已经多言。“在等待涅磐生死的路上,逝者如斯,不舍昼夜。天下无事,文字按摩。成佛是为了什么,成佛是为了获得圆满的智慧。”

“独自成佛,是极端自私的表现。刻意修行,已入魔道。多少佛说,多少魔说,是心作佛,是心作魔,佛魔一念间。”

留下文字已经多余,“如果能有一点一点破迷,一点点清静心田,本是如来如去。世间药石,只能医命,佛法灵药,剂剂治性。本性已治,标则安矣。”

“如此,你已经站在上帝耕耘的土地上,无相布施,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一切文字相,皆是流云。”

“佛法应舍,何况非法。”登高必自卑,行远必自逊。禅意吐莲,无语涅磐。沐佛,洗心也,成就圆满的智慧。

笔墨佛事

十二、凤凰涅磐

“”凤凰于飞,传说中火凤凰投入火中重生新的生命。”

一路飞来,已经清晰明朗自己的心性。最近,在凤凰卫视的佛艺网站看到这样一组对联:“英雄终老多归佛,莫有神仙不读书。”很欢喜这样的感觉,学佛悟禅,熏修佛骨禅音,让心智变得更加慈悲,善良为本,让自己的心尽量的柔和,尽量的宽广。

“人不仅仅只活一辈子的,如果真的只活一辈子的话,那真的已经太容易了,已经没有什么渴求的。淑世超世的随缘,既然来到人间,既然生命是如此的宝贵而脆弱,在轮回的行走中不断寻找慈悲的容颜,智慧,爱,梦想,希望,真理。”

“也许,生存的欲望还在折磨着求智的灵柩,但是明心见性中,知道一切都是空相,于是放下了所有的无名和烦恼。尽管知道很多事情都值得去做,但是终究都是空,还是要认真地对待红尘中所有的游戏规则。在各种规则的运作中,试图寻找一种对人类更加幸福命运的善意关怀,试图寻找一种作为万物灵长的人与大自然更加和谐的存在方式。”

“凤凰投入火中,火一直都在,这个时候,如果套用心经中“火即是空,空即是火”世人怎知你的概念,如何呢?真诚的把火灭掉,因为灭掉的火也是空态。在出世与入世的轨道上积极树立一些文字的路牌,让彼此这样一路寻找的人可以尽量快一点找到真相的感觉。”

于是,想到经,是的,经,径也。佛经,觉悟的路径。很多书不是今生已经就读过的,早就会了,只是我们又忘了,“书到今生读已迟”。读书养气,读经养神。不能总活在虚幻中,哪里又不是幻化,只能把握和珍惜我们能够把握的今生。直到地火水风分解之后,我们又象一只凤凰在烈火中,在轮回中重生,永生。

“是的,永生不死,永死不生。感悟了生命的永恒和生命的觉醒,精神世界的成长,选择一种自然而和谐的生活,追求心灵的安静与安详。”

“开悟,不是向外面悟到了什么大道理,而是彻底认识了自己,认识了永恒的自己,认识了生命的真实。”

“因为至诚,所以感受至真。诚是真实的面对自己的生命,诚于中,形于外,富润屋,德润身。成佛绝不是独自一人躲进深山老林的修行,独自法喜禅悦。因为出世之道,济世安民之法也都是佛法。”

“学习佛理,消费佛法,是因为其中存在着生命意义的最高价值,感谢今生遇到佛法,感谢佛慧让生命可以在色空不二中体悟本源的真实。”

“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因为慈悲,所以解脱。”

“因为解脱,所以涅磐。”

以后的路还有多长,不管多长,天就是人,就是人心,天人合一才是最高境界。肉体的生命存在于这个世界,不过百年。而维系生命的慧性一直都在。当然在不多的这一期生命时间里,可以修密修净修禅,修种智慧的种子。

“何谓佛?只有最热情,最博爱,最仁慈,最能情周万类,而又郭然无我的人是佛也。”

“在生命的觉醒中,验证了永恒的存在。放下的就是你得到的,放下的越多,得到的就会越多。直到这一期生命的结束,都得放下,让自己净化成生命的原态,这个世界还会在这里继续,在这个江南五月暖暖的阳光下,真理依旧,仁爱、和谐、自由、和平、善良、真诚……魔呢?依旧,无知、傲慢、偏见、狭隘、嫉妒、自私、残暴……”

纤纤素笔,淡淡纸笺,都是佛意的加持。修行的日子,润笔墨以作佛事,自渡渡人,自觉觉他,自利利他,但愿证得正知正见,愿一切有缘的而感悟了同样生命的生灵,在万世千劫永生中,与火凤凰一起,行菩萨道,投入火中燃烧自己的生命,当生命融化成晶莹舍利子的当下,又会在涅磐中重生一种新的生命。

 

笔墨佛事

笔墨佛事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