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来搞笑的

论“老子”

2018-07-18  本文已影响19人  娃子哥

文:小娃子 图:网络

老子是谁?

稍有文化的人可能会想到道家鼻祖——老子李耳。略有研究者,可能还会说上两句老子语录“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可是常人所提“老子”是谁呢?

似乎,我们不会经常把老子李耳挂在嘴边,每言必说“之乎者也”,以显示我们多么有文化。

“老子”者,乃说我们自己也。

于是,我们聊天的时候,走路的时候,买菜的时候,下馆子吃饭喝酒的时候,……耳朵里总会灌进几声“老子”,频率之高,就像家常便饭一样稀松平常,见怪不怪。

干完一天活,回到家里,一屁股歪在沙发上:可把老子给累坏了;

跟别人吵架,被骂娘,一时气不过:敢骂老子,我看你是不想混了;

工作失误,挨了领导一通训斥,忍不了:老子不干了;

出门遇贵人,捡了狗头金:老子今天可赚大发了;

快上菜,老子饿了;

老子今天打牌又赢了;

老子长、老子短,老子声声不绝于耳……

如若老子在天有灵,听到遍地是“老子”,人人张口皆自称“老子”,不知会作何感想!?

“老子”的口头禅究竟起于何时,历史学家一时还没有定论,或还无暇去考究。单从“二十四史”之首《史记》中记载来看,最先用此说法的似乎应该是高祖刘邦。

《史记▪郦生陆贾列传》:

陆生时时前说称诗书。高帝骂之曰:“乃公(你老子)居马上而得之,安事诗书!”陆生曰;“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

想来司马迁还是很尊重史实的,所以不至于把高祖刻意丑化,描述成一个张口“老子”、闭口“老子”的二流子。单从高祖的出身经历以及发家史来看,有此口头禅也不足为怪。

虽然高祖用此说法,略显粗俗直白,但是后人谈及“老子”也并非都是不雅的用法,比如宋代词人陆游的“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就由衷地表达了心系天下的家国情怀。这里的“乃翁”就显得极其伟岸高大,充满了保家卫国的英雄气概。

因此看来,语境不同,“老子”也就承载了不同的意味。只是随着历史的推移,今人所用“老子”的意味略显单一和直白,和高祖所言颇为如出一辙。

只是,我们在理解这一说法时,却不能一味否定,不能像敝屣一样草率丢弃和否定。毕竟人们都很好面子,比较在乎个人尊严,而“老子”一词就恰到好处地维护了我们的自尊心,在我们招架不住、下不来台的时候,随口一句“老子”,轻松化解胸中的郁闷和尴尬。

“老子”常常出现于被批评、被挖苦、被嘲笑、被羞辱的时候,毕竟承认错误或不足是需要勇气,更别说自己没错而被冤枉的时候。

比如这样的场景:张三对李四说,你这样做不对,你应该怎样怎样。李四一定会不自在,如果要是在人堆里,李四更加会脸红耳燥,并且极不耐烦:老子就要这么做,你管得着吗?

再比如:一个人走路,不小心踩到狗屎,边上便有个人哈哈大笑,这时他一定气坏了:你再笑,看老子不打你?

如此种种,仿佛“老子”一出,自己的脸面和尊严,就会得到瞬间抬高,心中的豪气也油然而生。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天生自高自大,喜欢居于众人之上,所以“老子”便张口既来:给老子来一碗油泼臊子面;老子今天要好好教训你们一顿;……边说边再配上那种桀骜不驯、恃才傲物的表情,内心颇为畅快淋漓。

想必高祖每言“乃公”时,一定是充满了目空一切、唯我独尊的豪迈和狂放。

所以,“老子”更多的是一种自我抬举,是实现自我存在感和获得感的有效载体,也是不愿示弱的一种天性使然。

当然,还有一种情况就是纯粹是一句“口头禅”,他说习惯了,我们也听习惯了,没有抬高自己,也没有贬低谁。不过,此种情况,仅限知根知底的熟人好友。

所以,话又说回来了,虽然老子是中国道家文化始祖,受万人敬仰,可是“老子”一词还是要慎用,最好不用,就算用也要注意场合、语气和身份。

毕竟你在抬高自己的同时,就有贬低别人之嫌,谁也不愿受你这个啊。别说无冤无仇,人家听到会不高兴,如果是有仇有怨,岂不是更会招致仇视敌意?

有句话叫“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如果没有充分的底气,切忌打肿脸充豪气。逞一时口舌之爽,招来一身灾祸,很不值当。

像人家高祖张口“乃公”、闭口“乃公”,人家有那个气势,谁也不敢把人家咋地。可即便如此,听此话的人,也一定是在心里一万个“骂娘”了。

你的气势,在于你做事的能力;你的豪迈,在于你处事的格局。一个人有了洞悉事态的开阔视野,有了掌控局面的决断力,又岂会在乎“老子”那点儿嘴瘾?

《平凡的世界》里,王满银:老子就是个逛鬼,你能把我咋地?

那你也就只能是个逛鬼了!

有次我在农村老家,听说这样一段父亲和儿子的对话:

结婚分家多年的儿子,登门去问父亲借钱。父亲说,你好容易来一趟,水缸里没水了,你去挑担水吧。

儿子不假思索:

老子在家都还不挑水呢!

-END-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