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写1000字每天写500字每周500字

孙子兵法——精华摘录

2017-01-08  本文已影响1316人  幻无名

最近看了《孙子兵法》,虽然这本书是讲国家之间的战争与谋略,可是我觉得如果把我们个人类比成国家,那么人与人之间的博弈与国与国之间的对敌,那么《孙子兵法》里的许多谋略也是可以通用的。

《孙子兵法》,现在流传的只有十三篇,读了两遍,我觉得最核心的有这么几点。

一是,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句主要讲述的是对敌前要做好充足的准备,这个准备是从两个方面来看的,一是自己这边要充分准备好,士卒训练,粮草筹备,行军路线,战场的了解;二是敌军的实力,军队的人数等等情况。而这个知己知彼,细讲起来,便有了后面的“虚实篇”,“九变篇”,“地形篇”,“用间篇”。

这个充分的准备,对于个人而言真的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基本上所有的事情要想做好,都必须要事先去准备好,比如一场演讲,最简单的,你也要背熟演讲稿,演讲时候动作的把握,停顿的考量等等。

二是,随机应变,战场上情况瞬息万变,不可能事先就完全计划好,所以优秀的将领必的具备随机应变的能力,当然,你的行动都必须依靠当前的处境来选择最优的方案。(“九变篇”)

三是,兵者,诡道也,行动要虚虚实实,不能让敌军发现你的真实意图,而相对的,你必须要尽一切办法,弄清敌军的意图,实力。这样,你才能以实击虚,狠狠的打击对手,以最小的代价取得最终的胜利。(“形篇”,“势篇”,“虚实篇”)

四是,主观能动,强调要充分利用自身的力量,要明白,优势与劣势是相对的,是可以转化的。既要充分明白自身和对方的优势,劣势,也要想尽一切办法利用它们来打击对手,“避其锐气,击其惰归,以治待乱,以近待远,以逸待劳...”

此书的译文相当不错,值得收藏

(五)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译文:用兵是一种诡诈的行为。所以,能打,装作不能打;要打装作不要打。要向近处,装作要向远处;要向远处,装作向近处。给敌人以小利,去引诱他;迫使敌人混乱,然后攻取它。敌人力量充实,就要防备它;敌人兵力优势,就要避免决战。激怒敌人,要屈挠它;卑辞示弱,是敌人骄傲。敌人修整的好,要设法疲劳它;敌人内部和谐,要设法离间它。攻击敌人没有防备的地方,出乎敌人意料的行动。这是军事家取胜的奥妙,是根据随时的巧妙变化,临机应变,不能事先就规定好的

(六)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译文:凡是未开战之前预计能打胜战的,是因为胜利的条件充分;未开战前不能预计胜利的,是因为胜利的条件不充分;条件充分的能胜利,不充分的不能胜利,何况毫无条件的呢?我们根据这些来看,胜败就可以看出来了。(我觉得这里的“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可以这样理解,事前多做准备的可以胜利,少做准备的胜算小,不做准备的又怎么可能胜利呢?)

(十六)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

译文:所以用兵的法则,有十倍于敌的兵力就包围敌人;有五倍于敌的兵力,就进攻敌人;有一倍于敌的兵力,就要设法分散敌人;有与敌人对等的兵力,就要善于设法击败敌人;兵力比敌人少,就要退却,实力比敌人若就要避免决战;所以弱小的军队如果固执坚守,就会成为强大敌人的俘虏了。

(二十)故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败。

译文:所以说,了解敌人,了解自己,百战都不会有危险;不了解敌人,了解自己,胜败的可能各占一半;不了解敌人也不了解自己,那就每战都会有危险了。

(二十一)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必可胜。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守则不足,攻则有余。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胜也。

译文:孙子说:从前会打仗的人,先要造成不会被敌战胜的条件,来等待可以战胜敌人的机会。不会被战胜,这权力掌握在我军自己手中。是否能战胜敌人,却在于敌人(是否犯错误,暴露了自己的弱点)。所以会打仗是人,能够做到不被打败,而不一定能够打败敌人。所以说,胜利是可以预见到的,而不能凭借主管意愿去强求(如果客观条件不允许,比如敌人的兵力太强大)。使敌不能胜我,这是属于防守方面的事;使我可以胜敌,这是进攻方面的事。采取防守,是由于兵力不足(我方暂处劣势);采取进攻,是因为我方处于优势。善于防守的人,深深隐藏自己的兵力于各种地形之下;善于进攻的人,高度发挥自己的力量,动作于各种天候之中。所以能保全自己而完全消灭敌人。

(二十二)见胜不过众人之所知,非善之善者也;战胜而天下曰善,非善之善者也。故举秋毫不为多力,见日月不为明目,闻雷霆不为聪耳。古之所谓善战者,胜于易胜者也。故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故其战胜不忒。不忒者,其所措胜,胜已败者也。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之政。

译文:预见到胜利,不过是一般人的见识,算不得最高明;打了胜战全天下都说好,这也算不上最高明。这就像举得起秋天的毫毛,算不得大力;看得见日月算不得眼明;听的见雷霆算不得耳聪一样。古来所说的善于打仗的人,都是在容易取胜的条件(自己创造的有利条件)下战胜敌人。所以善于打仗的人打了胜仗,并没有智谋的名声,也没有勇猛的武功。所以他取得胜利,不会有差错。其所以不会有差错,是因为战略措施先造成的必胜条件,战胜处于失败地位的敌人。善于打仗的人,总是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而不放过打败敌人的机会。因此胜利的军队有了胜利的把握,才寻找敌人交战;失败的军队往往是先冒险同敌人交战,企图在作战中寻求侥幸的胜利。善于领导战争的人,修明政治,确保法制,所以能掌握胜败的决定权。

魏文王问名医扁鹊说:“你们家兄弟三人,都精于医术,到底哪一位医术最好呢?”扁鹊回答说:“大哥最好,二哥次之,我最差。”文王再问:“那么为什么你最出名呢?”扁鹊答说:“我大哥治病,是治病于病情发作之前。由于一般人不知道他事先能铲除病因,所以他的名气无法传出去,只有我们家里的人才知道。我二哥治病,是治病于病情刚刚发作之时。一般人以为他只能治轻微的小病,所以他只在我们的村子里才小有名气。而我扁鹊治病,是治病于病情严重之时。一般人看见的都是我在经脉上穿针管来放血、在皮肤上敷药等大手术,所以他们以为我的医术最高明,因此名气响遍全国。”文王连连点头称道:“你说得好极了。”

【 故事提示 】事后控制不如事中控制,事中控制不如事前控制,可惜大多数人都很难做到这一点,等到事情发生了才寻求解决方法,等到损失造成了才寻求弥补。能快速妥善地应对出现的问题当然很好,但很多的时候是亡羊补牢,为时已晚。

(二十二的理解,可以参考上面这个故事)

(二十六)孙子曰:凡治众如治寡,分数是也;斗众如斗寡,形名是也;三军之众,可使必受敌而无败者,奇正是也;兵之所加,如以碫投卵者,虚实是也。

译文:治理大军团就象治理小部队一样有效,是依靠合理的组织、结构、编制;指挥大军团作战就象指挥小部队作战一样到位,是依靠明确、高效的信号指挥系统;整个部队与敌对抗而不会失败,是依靠正确运用“奇正”的变化:攻击敌军,如同用石头砸鸡蛋一样容易,关键在于以实击虚。

(二十七)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海。终而复始,日月是也。死而更生,四时是也。声不过五,五声之变,不可胜听也;色不过五,五色之变,不可胜观也;味不过五,五味之变,不可胜尝也;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孰能穷之哉!

译文:大凡作战,都是以正兵作正面交战,而用奇兵去出奇制胜。善于运用奇兵的人,其战法的变化就象天地运行一样无穷无尽,象江海一样永不枯竭。象日月运行一样,终而复始;与四季更迭一样,去而复来。宫、商、角、徵、羽不过五音,然而五音的组合变化,永远也听不完;红、黄、蓝、白、黑不过五色,但五种色调的组合变化,永远看不完;酸、甜、苦、辣、咸不过五味,而五种味道的组合变化,永远也尝不完。战争中军事实力的运用不过“奇”、“正”两种,而“奇”、“正”的组合变化,永远无穷无尽。奇正相生、相互转化,就好比圆环旋绕,无始无终,谁能穷尽呢。

(二十八) 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鸷鸟之疾,至于毁折者,节也。故善战者,其势险,其节短。势如彍弩,节如发机。

译文:湍急的流水所以能漂动大石,是因为使它产生巨大冲击力的势能;猛禽搏击雀鸟,一举可致对手于死地,是因为它掌握了最有利于爆发冲击力的时空位置,节奏迅猛。所以善于作战的指挥者,他所造成的态势是险峻的,进攻的节奏是短促有力的。“势险”就如同满弓待发的弩那样蓄势,“节短”正如搏动弩机那样突然。

(三十一)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任势者,其战人也,如转木石。木石之性,安则静,危则动,方则止,圆则行。  故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

译文:所以,善战者追求形成有利的“势”,而不是苛求士兵,因而能选择人才去适应和利用已形成的“势”。善于创造有利“势”的将领,指挥部队作战就象转动木头和石头。木石的性情是处于平坦地势上就静止不动,处于陡峭的斜坡上就滚动,方形容易静止,圆形容易滚动。所以,善于指挥打仗的人所造就的“势”,就象让圆石从极高极陡的山上滚下来一样,来势凶猛。这就是所谓的“势”。

(三十五)出其所不趋,趋其所不意。行千里而不劳者,行于无人之地也。  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守而必固者,守其所不攻也。故善攻者,敌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敌不知其所攻。

译文:出兵要指向敌人无法救援的地方,行动要在敌人意料不到的方向。行军千里而不疲困的,是因为行进在没有敌人及其没有设防的地区。进攻必然得手的,是因为攻击敌人不注意防守或不易守往的地方;防守必然巩固的,是因为扼守敌人不敢攻或不易攻破的地方。

(三十八)进而不可御者,冲其虚也;退而不可追者。速而不可及也。故我欲战,敌虽高垒深沟,不得不与我战者,攻其所必救也;我不欲战,画地而守之,敌不得与我战者,乖其所之也。

译文:前进时,敌人无法抵御的,是因为冲击敌人空虚的地方;退却时,敌人无法追及的,是因为退得迅速使敌人追赶不上。所以,我若求战,敌人即使坚守深沟高垒,也不得不出来与我交战,是由于进攻敌人所必救的地方;我若不想交战,即使画地而守,敌人也无法和我交战,是因为我诱使敌人改变了进攻的方向。

(三十九)故形人而我无形,则我专而敌分。我专为一,敌分为十,是以十攻其一也,则我众而敌寡;能以众击寡者,则吾之所与战者,约矣。吾所与战之地不可知,不可知,则敌所备者多;敌所备者多,则吾所与战者,寡矣。

译文:能查明敌人的情况而不让敌人查明我军情况,就能够做到自己兵力集中而使敌人兵力分散;我军兵力集中于一处,敌人兵力分散于十处,我就能以十倍于敌的兵力打击敌人,造成我众而敌寡的有利态势;能做到以众击寡,那未与我军直接交战的敌人就少了。我们所要进攻的地方使敌人不知道:不知道,它就要处处防备;敌人防备的地方越多,兵力越分散,这样,我所直接攻击的敌人就不多了。

(四十) 故备前则后寡,备后则前寡,备左则右寡,备右则左寡,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寡者,备人者也;众者,使人备己者也。

译文:所以,注意防备前面,后面的兵力就薄弱;注意防备后面,前面的兵力就薄弱;注意防备左翼,右翼的兵力就薄弱;注意防备右翼,左翼的兵力就薄弱;处处防备,就处处兵力薄弱。敌人兵力所以少,是由于处处防备的结果;我方兵力所以多,是由于迫使敌人分兵防我的结果。

(四十四)故策之而知得失之计,作之而知动静之理,形之而知死生之地,角之而知有余不足之处。

译文:所以要认真分析判断,以求明了敌人作战计划的优劣长短;挑动敌人,以求了解其行动的规律;示形诱敌,以求摸清其所处地形的有利与不利;进行战斗侦察,以求探明敌人兵力部署的虚实强弱。(试探以知敌之实力)

(四十七)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

译文:用兵的规律像水,水流动的规律是避开高处而向低处奔流,用兵的规律是避开敌人坚实之处而攻击其虚弱的地方。水困地势的高下而制约其流向,作战则根据敌情而决定取胜的方针。所以,作战没有固定不变的方式方法,就像水流没有固定的形态一样;能依据敌情变化而取胜的,就称得上用兵如神了。(随机应变)

(五十二)故兵以诈立,以利动,以分和为变者也。

译文:所以,用兵是凭借施诡诈的方法隐蔽自己的企图,根据有利的情况决定自己的行动,把分散和集中兵力作为(战略战术)变化的。

(五十三)故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难知如阴,动如雷震

译文:部队行动迅速时,如狂风飞旋;行进从容时,如森林徐徐展开;攻城掠地时,如烈火迅猛;驻守防御时,如大山岿然;军情隐蔽时,如乌云蔽日;大军出动时,如雷霆万钧。

(五十七)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是故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以治待乱,以静待哗,此治心者也。以近待远,以佚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无邀正正之旗,无击堂堂之阵,此治变者也。

译文:对于敌方三军,可以挫伤其锐气,可使丧失其士气,对于敌方的将帅,可以动摇他的决心,可使其丧失斗志。所以,敌人早朝初至,其气必盛;陈兵至中午,则人力困倦而气亦怠惰;待至日暮,人心思归,其气益衰。善于用兵的人,敌之气锐则避之,趁其士气衰竭时才发起猛攻。这就是正确运用士气的原则。用治理严整的我军来对付军政混乱的敌军,用我镇定平稳的军心来对付军心躁动的敌人。这是掌握并运用军心的方法。以我就近进入战场而待长途奔袭之敌;以我从容稳定对仓促疲劳之敌;以我饱食之师对饥饿之敌。这是懂得并利用治己之力以困敌人之力。不要去迎击旗帜整齐、部伍统一的军队,不要去攻击阵容整肃、士气饱满的军队,这是懂得战场上的随机应变。

(六十二)是故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杂于利,而务可信也;杂于害,而患可解也

译文:所以,明智的将帅考虑问题,总是兼顾到利和害两个方面。在有利情况下考虑到不利的方面,事情就可以顺利进行;在不利情况下考虑到有利的方面,祸患就可以避免。

(六十三)是故屈诸侯者以害,役诸侯者以业,趋诸侯者以利。

译文:能使诸侯屈服的,是用诸侯最害怕的事情去威胁它;能役使诸候的,是用危险的事情去困扰它;能使诸侯归附的,是用利益去引诱它。

(六十四)故将有五危:必死,可杀也;必生,可虏也;忿速,可侮也;廉洁,可辱也;爱民,可烦也。凡此五者,将之过也,用兵之灾也。覆军杀将必以五危,不可不察也。

译文:将帅有五种致命弱点:有勇无谋,只知死拼,就可能被敌诱杀;临阵畏怯,贪生怕死,就可能被敌俘虏;急躁易怒,一触即跳,就可能受敌凌辱而妄动;廉洁而爱好名声,过于自尊,就可能被敌侮辱而失去理智;溺爱民众,就可能被敌烦扰而陷于被动。这五点是将帅易犯的过失,是用兵的灾害。军队的覆灭、将帅的被杀,都是由于这五种致命弱点造成的,这是做将帅的人不可不充分注意的。

(七十六)卒未亲附而罚之,则不服,不服则难用也。卒已亲附而罚不行,则不可用也。故令之以文,齐之以武,是谓必取。令素行以教其民,则民服;令不素行以教其民,则民不服。令素行者,与众相得也。

译文:将帅在士卒尚未亲近依附时,就贸然处罚士卒,那士卒一定不服,这样就难以使用他们去打仗了;如果士卒对将帅已经亲近依附,仍不执行军纪军法,这样的军队也是不能打仗的。所以,要用“文”的手段即用政治道义教育士卒,用“武”的方法即用军纪军法来统一步调,这样的军队打起仗来就必定胜利。平素能认真执行命令、教育士卒,士卒就能养成服从的习惯;平素不认真执行命令、教育士卒,士卒就会养成不服从的习惯。平素所以能认真执行命令,是由于将帅与士卒相互取得信任的缘故。

(八十四)所谓古之善用兵者,能使敌人前后不相及,众寡不相恃,贵贱不相救,上下不相收,卒离而不集,兵合而不齐。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敢问:“敌众整而将来,待之若何?”曰:“先夺其所爱,则听矣。

译文:古时善于指挥打仗的人,能够使敌人前后部队无法相顾及,主力与小部队不能相依靠,官兵不能相救援,上下隔断,不能收拢,士卒溃散,不能聚集,即使聚集也很不整齐。即使在这样的条件下,也要坚持有利就行动,不利就停止的原则。试问:“如果敌军众多而且阵势齐整地向我进攻,该如何对付它呢?”回答是:“先夺取敌人的要害之处,这样,敌人就会被迫听任我的摆布了。”

(八十五)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也。

译文:用兵之理,贵在神速,乘敌人措手不及的时机,走敌人意料不到的道路,攻击敌人不加戒备的地方。

(九十九)夫战胜攻取,而不修其功者凶,命曰费留。故曰:明主虑之,良将修之。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怒可以复喜,愠可以复悦;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故明君慎之,良将警之,此安国全军之道也。

译文:凡打了胜仗,攻取了土地、城池,而不能够巩固胜利,是危险的,这就叫做“费留”。因此明智的国君一定要慎重地考虑这个问题,优秀的将帅必须认真处理这个问题。不是对国家有利,就不要采取军事行动,没有取胜的把握,就不要随便用兵,不到危急紧迫之时,就不要轻易开战。国君不可凭一时的恼怒而兴兵打仗,将帅不可凭一时的怨愤而与敌交战。符合国家利益就行动,不符合国家利益就停止。恼怒可以重新欢喜,怨愤可以重新高兴,国亡了就不能再存,人死了不能再活。所以明智的国君对战争问题一定要慎重,良好的将帅对战争问题一定要警惕,这是安定国家和保全军队的关键!

(一百零三)凡军之所欲击,城之所欲攻,人之所欲杀,必先知其守将,左右,谒者,门者,舍人之姓名,令吾间必索知之。

译文:凡是要攻击的敌方军队,要攻的敌人城邑,要斩杀的敌方人员,必须预先了解那些守城将帅、左右亲信、掌管传达、通报的官员、负责守门的官吏以及门客幕僚的姓名,命令我方间谍一定要侦察清楚。(必知敌之详细)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