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的世界|“先进”的真相,被这个老人揭穿了
本文解读《平凡的世界》第一部第四十七章。
这一天是端午节,这在我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传统节日,“这是一个欢乐和美妙的日子,大人娃娃都沉浸在节日的气氛中”,不过原西县革委会的领导们是不在其中的,“这一天还泡在他们心爱的会议里”。
开的是什么会呢?“这会议不说别的,单讨论如何接待中央的高老”。
高老是本县高家园子公社高店子村人,姓名高步杰,少年时就参加了革命,后来成了红军和解放军的高级指挥员。解放后一直任中央部级领导,文革中受到打击,直到“四人帮”被粉碎后才复出工作,但还没安排什么工作。
只因老人家从当年离开故乡后一直没回来过,现在年纪大了,又没具体工作,就想回来看看,捎带着搞一些调查研究。
这下黄原地区和原西县可就有的忙了。
黄原地区革委会主任苗凯亲自给冯世宽打电话布置接待高老的有关事宜,这样还不放心 ,又亲自赶到原西县来,先单独和冯世宽交换了意见,又出席县常委会一块研究接待工作的细节。
而实际上,在苗主任到来之前,冯世宽就早已经铺排开了:
县革委会已经成立了“接待高老办公室”,由副主任马国雄挂帅。“接高办”由县上各个部门抽出来的人士组成;办公室下面又设立了接待组、膳食组、联络组、交通组、保卫组。包括石圪节“红烧肘子专家”胡得福在内的几个本县著名厨师,都已经到了县招待所的食堂。有些东西原西县没有,已经派人到黄原采购去了。马国雄给采购人员指示,如果黄原还买不到这些东西,就火速坐飞机到省城去采购。
真的是高度重视,目的很明确,必须让高老对原西县(上及黄原地区)的接待工作满意,进而对他们两位领导的工作满意。
很显然,不管是苗凯还是冯世宽都不知道,就在那些山沟里,有多少百姓在饿着肚子。
当然,对苗、冯两位主任来说,最头疼的还不是这些,这些终究是“物质”准备,还是好处理的;关键是高老提了一个要求:
他此次回原西县,要召开一个当年在原西和他一块闹过革命、现在仍然在农村的老红军、老赤卫队员座谈会,通过他们了解目前农村的状况。
这个要求其实再自然不过了,老人家时隔这么多年回乡来,当然要跟老战友们聚一聚,这是人之常情,也是了解基层实际的好办法。
但苗凯同志却为难了。因为他知道“这些在农村的老红军、老赤卫队员,目前本人的生活状况并不美气;有的甚至非常贫困,弄不好,这个座谈会要开成一个诉苦会”。
这有什么关系呢?毕竟贫困主要的不是他苗凯造成的啊!况且,让老首长知道基层的困难,不是有利于以后给政策吗?
但苗主任不是这样想的:
原西县是全地区农业学大寨先进县,这将会使他苗凯在高老面前下不了台。如果老首长把这情况反映到省上和中央,那后果就更严重了。
原来如此!“先进县”很贫困,甚至那些为解放事业作出过贡献的“老红军、老赤卫队员”都很贫困,可不就变成矛盾了吗?原来“先进”是有猫腻的!数字造假显然是免不了的。
如果让高老接触到了那些人,听到了真实的情况,可不就麻烦了吗?那会直接影响他苗主任的前途!
所以苗主任必须亲自到原西县来和冯主任商量“能不能有个妥当的应付办法”。
冯世宽出了一个主意:
干脆先把这些老汉集中到县上,把他们的衣服换成新的。然后私下里一个一个给他们做工作,让这些老汉不要在座谈会上砸“洋炮”;让他们在会上说他们的一切都好着哩;会后他们有什么困难,县上一定给他们解决。冯世宽估计,只要答应背后给这些老汉好处,他们就不会在会上“胡说八道”。
可以想见,如果高老不是要求找他的老战友,而是只要求召集普通群众,那么,冯世宽估计会建议从各公社里抽一些“先进分子”,甚至直接由各公社机关干部来充当“普通群众”,来参加高老召集的座谈会,然后他将听到领导英明,形势大好。
这当然是个荒谬的主意,但苗凯“但竟然还同意了;并且在心里赞赏这位下级头脑敏捷,在紧急情况中能拿出行之有效的办法来”。
基本就这样定了,不过还是要体现一下“民主”的,即要和各位常委“商量”一下。他俩把流程都设计好了:
开个常委会,由冯世宽把这意见含蓄地在会上提出来。如果没人反对,就照这样办。如果有人反对,那么就只能作罢;到时候苗凯就假装不知道这提议,并且还出面否定冯世宽的“馊主意”。至于冯世宽,到时他会表现出心甘情愿接受苗主任的“批评”……
真是好主意!
毫无疑问,他们之所以要设计"表演流程",主要就是担心田福军会带头反对。
事实上,他们猜对了,田福军果然带头反对,于是这个方案就取消了。
应该说,在荒谬的同时,倒也是体现了一定的民主的,苗凯终究还是尊重了反对的意见。放在当下,那可不一定了。
不过,他自己反对,搞得苗主任灰溜溜地回去了地区,这双小鞋田福军是穿定了,后面很快会看到。
冯世宽甚至很满意田福军今天的反对,因为苗主任今天领教了田福军的不听话,才会帮助他对付这个田福军。
况且他本身也的确不愿意做,因为万一弄虚作假被揭穿,苗主任又会“板下面孔义正词严地训斥他冯世宽丧失了党性原则”。
和这已经失败的大胆的“换装”方案相比,给原西县城搞一次大扫除,这是小事了,不说也罢,反正放到如今只会搞得更透彻。
高老如期而至。应该说,高老充分体现了老一辈革命家的风骨。
他首先批评了苗凯和冯世宽他们为他准备山珍海味的做法。等端上了备用的风味小吃,则高兴地说:
“这就对了嘛!我在家里就爱吃咱本地的饭食,花钱少,吃着还可口……你们以后可再不能动不动搞那些大吃二喝的酒席。我跑了几个县,农民的生活还很苦呀!你们怎么能心安理得吃下去这些山珍海味呢?”
原来他不是客气客气,是真的反对“大吃二喝”。
然后,高老坚持自己出钱,让招待所备办了几桌饭,请这些老战友一块聚餐。他破例端着杯子,挨桌子一个一个给老战友们敬酒。
饭后举行了座谈会。苗凯担心的情形出现了:
这些老汉说着说着就哭开了,纷纷张开没牙的嘴,向老首长描述农村的贫困状况和他们缺吃少穿的不幸处境。
而高老“戴着老花镜,一边往笔记本上记,一边不时摘下眼镜揩眼泪。所有的地县领导都低倾着头,好像被告一般接受这些老汉的审判”。
预想好的表扬是看不到了,代表“先进经验”的数字当然也不用拿出来念了。于是临近会议结束时,苗凯和冯世宽先后做了检讨式的发言,表示要“继续坚持农业学大寨运动,争取早日实现三年变面貌,五年粮食翻一番……”
可惜就连这份检讨也没有得到高老的肯定:
高老对苗凯和冯世宽说,“你们在几年前就给总理做过保证,要三年变面貌,五年粮食翻一番。现在仍然这样说!是不是过五年以后,还这样说?同志们,再不要光在嘴上喊口号了,要真正解决问题!”
说实在的,现实中能到这一步已经很不错了,毕竟是指出了问题;更可能的是,上下“默契配合”,使“调研”变成了“一切都很好”的“表演”。
这个话题就先说到这里,后面的事,咱们下回再说。
(网图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