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清文学社意识流文学简友广场

一条承载华夏记忆的生命线

2025-04-29  本文已影响0人  李月芳

初闻"沿黄观光路"时,我曾在心里轻轻嗤笑。作为生活在现代中国的人,见证过港珠澳大桥的雄伟,感受过川藏线的壮美,怎会对一条普通观光公路心生向往?直到2024年深秋,当我真正踏上这段蜿蜒八百里的路途,才惊觉自己低估了这条公路承载的华夏文明密码。

一、邂逅山河:一次超越期待的旅程

初秋的澄城县,沿黄观光路如一条墨绿色绸带穿梭在秦晋高原之间。我们的床车沿着新修的公路向东行驶,窗外是成片的枣林,沉甸甸的果实压弯了枝头。同行的老乡热情地招呼我们:"快来尝尝咱的木枣!"这朴实的邀请消解了我们最初的拘谨。在距离吉县不远的枣园里,女主人将亲手采摘的鲜枣装满竹篮:"自家树上结的,不值几个钱,带在路上解渴!"

穿越吴堡黄河大桥时,车窗外的黄河水裹挟着泥沙奔涌向前。我突然想起郦道元《水经注》中"黄河斗水,泥居其七"的记载,这条哺育华夏文明五千年的大河,始终以亘古不变的姿态见证着时空流转。行至佳县香炉寺,夕阳将古寺轮廓镀上金边,崖壁上斑驳的岩画与现代观景台遥相呼应,诉说着古今文明的对话。

在华山脚下的停车场,偶遇来自新疆的自驾夫妻。他们分享着独库公路的奇遇:"你们沿黄公路才是真正的文化长廊!"这番对话让我意识到,原来我们都在寻找着同样的东西——对脚下这片土地更深的理解。

二、文明的密码:八百里路上的光阴故事

在渭南段服务区,几棵百年国槐荫蔽着游客。树龄牌显示它们已有三百多岁,正是康熙年间"滋生人丁,永不加赋"政策的见证者。抚摸树身上岁月刻出的沟壑,仿佛能听见黄河翻滚时惊起的浪花在耳畔回响。山西永和段,崖壁上错落有致的红枣晾晒场连成赤色云霞,这是农耕文明在黄土高原留下的独特印记。

从韩城党家村到韩城司马迁祠,青砖灰瓦的马头墙与雄伟祠堂构成时空走廊。党家村堪称"民居建筑史的活化石",而司马迁祠的石阶则通向历史深处。有趣的是,当地老者会指着村口古槐说:"咱家老槐树比司马迁还年长呢!"这种诙谐的地域认同感,恰是文化传承最鲜活的注脚。

黄河铁牛出土处,考古学家正在清理唐代开元铁牛。这些镇河神兽见证了黄河漕运的兴衰,也默默注视着沿黄观光路如何串联起散落的文明珍珠。在佳县白云观,道士展示着明代《黄河全图》:"那时候可没想到黄河边会有这般坦途!"

三、新生的图景:古今交融的生命力

凌晨三点的壶口瀑布,在车灯照射下呈现梦幻般的琥珀色。现代文旅设施让观瀑体验更安全舒适,而当地老船工仍能用传统方式测报水情。这种古今智慧的交融,正是黄河精神的延续。澄城县韦庄服务区,充电站与光伏板相映成趣,我们的床车轻松完成能源补充,印证了现代科技对传统出行的革新。

沿途遇见最多的是骑行者与徒步客。西安大学生社团在黄河大拐弯处组织环保行动,孩童用画笔在观景台留下对黄河的认知。这些新生力量为古老黄河注入青春气息,正如吴堡青年创业者开发的黄河石文创产品,让传统工艺品焕发新生。

在华山脚下,偶遇非遗传承人展示澄城刺绣。她们用精巧工艺复刻着《水经注》中的黄河胜景,丝线在阳光下流淌着古今交融的光泽。这种文化传承的自觉,恰是时代馈赠给黄河最美的礼物。

两年间两次穿越沿黄观光路,我逐渐明白这条路不仅是地理标识,更是文明传承的载体。它串联起散落的历史记忆,见证着古老黄河的新生机。当夜幕降临,黄河如一条流动的银河,而沿黄观光路则像穿越时空的琴弦,弹奏着过去、现在与未来的交响。每一次车轮碾过的不仅是柏油路面,更是华夏文明的千年回响。这或许就是中国公路的魅力——它从历史深处走来,正开向更辽远的未来。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