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暑来了咋养生

薰风愠解引新凉,小暑神清夏日长。
这段时间的酷热与暴雨交结,每日空气中的湿度都很重,我又感觉到周身的困顿不适。尽管已经做了预防措施,煲一些祛湿的粥品之类,尽量不去碰那些冰冻瓜果之类。而且还特意抽出时间做了艾灸、拔罐,也很注意不在空调的环境里太久。如此防范,但真的到了这个季节,身体还是能敏感感知湿邪的黏着,虽不至于影响心情,多少还有些不适感。
相比一些同事,对于季节、大自然的变化,我是相对敏感的,所以谈及对身体的调理,她们都觉得无所谓,尤其是年轻一些的女孩子。我们办公场所是中央空调系统,设置都是大厦统一管控,我们改变不了现状,我是保暖措施尽量做到位,除了披肩、厚外套,办公室还备了厚袜子,就怕寒从脚生。所以,就有同事笑我是夏天热着过,的确如此呀,老祖宗流传下的知识都是充满了智慧的。虽然时代的变革,不能照本宣科沿袭下来,但也要取其精髓为我们所用,我即是如此认知并践行着。

按说健康教育促进与发展,应该是在医疗机构里落实的很好。其实,非然。不说非医学专业,就连一些西医专业医生有时都不太了解健康的真正含义,不认可中医知识、心理学理念对人的健康的影响。当然,也有社会层面的认知误导,还有伪中医、伪心理学命题的存在,等等。尽管说,如今大众对于健康的认知意识有了很大提高,但对于各种理论的指导也是表面上肤浅的理解。所以,针对健康问题的辩论与争论一直都在,所以,专业严谨的科普宣传、引导真的很重要,在延长人的寿命的同时,也能让生活质量有所保障。

进入暑期,暑湿当下,“小暑大暑,上蒸下煮”,怎样应对呢,首先尽量温食少冰冷,祛湿排毒护阳气,再者也要适当运动出出汗。重要的一点,心情平和少动怒,天气炎热不要诱发“情绪中暑”,不要让自己的情绪波动犹如天气的反复无常,动不动就想发无名火等。这样很容易出现易怒烦躁、失眠、入睡难、早醒等表现,时间久了情绪低落也会导致心理紧张、身体疲劳等,所以一定要正视自己的情绪哦。
天干物燥,人不能着急上火,要试着接纳、化解自己的情绪。如此,也是对健康认知的最高境界,当然也不容易达到。

下班回来,小雨淅沥中特意转到小公园溜达了几圈,不是刻意,但也算作今日的运动任务吧。人少、园静、草木青,闲走吐故纳新,让心神也得以轻松自在。
附:小暑至•雨
向晚雨洗叶碧青,荷塘浮萍似苔生。
人闲小憩倚兰亭,景幽心宁神亦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