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父的处世哲学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楚辞 渔父》
沧浪之水清又清啊,可以用来洗我的帽缨;沧浪之水浊又浊啊,可以用来洗我的脚。
《渔父》是一篇可读性很强的优美的散文。开头写屈原,结尾写渔父,都着墨不多而十分传神;中间采用对话体,多用比喻、反问,生动、形象而又富于哲理性。从文体的角度看,在楚辞中,唯有此文、《卜居》以及宋玉的部分作品采用问答体,与后来的汉赋的写法已比较接近。
屈原的《渔父》,时隔多年,全文已然忘记,只记得其中的那句脍炙人口的名句“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今天再读,当然能更加清晰地感受到屈原的高洁情怀和文章的独具匠心。
屈原以第三人称的视角,采用一问一答的方式谋篇布局的,所以整篇文章犹如一场短小精悍的独幕话剧。《渔父》首先交代了时间、地点和人物,接着描写了渔父与屈原的对话,最后渔父摇着船唱着歌飘然而去。情节简单明晰,屈原和渔父两个人物性格鲜明,跃然纸上。
这篇文章无疑是文质兼美的,一方面赏析楚辞之美,一方面传扬屈原之美。屈原的不愿同流合污、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坚贞情操深深地印在了脑海里。屈原的那两句反诘经常为我们所引用:“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蒙蒙者乎?”“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如今重温这两句话,脑海中就会幻化出一个义无反顾投身湘流的悲情高士形象。
不知什么缘故,如今再读这篇文章时,轻易就能叩开我的心扉的金玉良言不再是屈原的表白,而是渔父的见地。渔父说的每句话有种毋庸置疑的务实性。渔父说:“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这不就是随机应变与时俱进的意思吗?
渔父最后唱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这不就是高成低就随遇而安的意思吗?诚然,屈原的不忘初心宁死不屈的品质和行为可歌可泣,但渔父的为人之道和处世哲学同样不失为一种智者之举。屈原的德行操守是毋庸置疑的,他的思想和行为为中华文化价值观的宝库里增添了一颗璀璨的珍珠,彪炳千古流芳百世,诚如后汉的王逸所赞“膺忠贞之质,体清洁之性,直如石袛,颜如丹青,进不隐其谋,退不顾其命,此诚绝世之行,俊彦之英也。”
道德层面和精神层面,一旦质疑屈原的爱国行为肯定会遭到口诛笔伐的。那么从利益层面和国家层面想想,屈原的放逐和离世只有实实在在的损失,难以估量的损失。正因为此,后汉的历史学家班固就认为屈原不是明智之士,班固批评屈原不应“露才扬己,责数怀王,怨恶椒兰,愁神苦思,強非其人,忿怼不容,沉江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