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想不如一动——做一件事情的意义绝不是这件事情本身
2017-03-04 本文已影响157人
b4b048478607

从2013年起有意识的外出听讲座,因为觉得除了自己阅读学习外,知识重要,见识更重要。应该走出去看一看,见一见自己仰慕的人,例如书籍的作者等,面对面的聆听他们的指导也许会更有意义与收获。因此才陆续有了2013年10月的北京金融博览会之行,2013年12月8日的北京雪球之夜嘉年华,2014年携全家上海之行和西安之行,还有2015年7月份的带母亲和女儿的北京之行,以及2015年12月31日份的水立方逻辑思维举办的“时间的朋友”之行。

当然除此之外,2013年起全家及朋友的外出频率在逐渐加大,省内、省外的旅游每年都有计划的安排几次,一方面是为了增加和家人、朋友在一起沟通交流的时间,一方面就是想更多的出去走走转转,开阔眼界,增加见识。
每一次出行收获的都不仅仅是出行这件事本身带来的放松身心的结果,还有为了实现一次行程的所有努力与过程的感悟体会。做一件事的结果是我们追求的,但在做这件事情的同时我们也会有更多的收获,快乐时光,美好记忆、思维的改变等等。下面是其中一次北京之行的流水记录:
2015年12月31日逻辑思维在北京水立方举办“时间的朋友”演讲,刚好有三天的元旦假期,因此决定参加。提前20天网购门票,提前15天12月31日飞往北京的机票,提前十天定返程火车卧铺票,提前8天订酒店。制定出行计划,安排出行线路,如何到机场,如何从机场到市区酒店,如何从酒店到水立方,如何从水立方回酒店(讲座结束就是零点以后了),听讲座之前与之后的时间行程如何安排,全部用地图及文字的形式编辑打印好并存手机一份电子稿。还要考虑第二天(一月一日一天的日程:上午一早从酒店乘车去圆明园、下午去清华北大校园),甚至好包括行李寄存等细节问题。晚上22:30的返程火车,规划大概几点钟从酒店取行李赶往西客站,路上大概会用多长时间(考虑北京的晚高峰问题),上车前的时间如何安排等等,还有出行前的物品清单与出行后的物品清单对照。

记得去机场的安排是提前两天定下来的,一种方案是让朋友开车送我去机场,因为9点多的飞机,要求提前2个小时到,因此因此需要7:00到机场,约定6:00从家出发。但是出发前一天朋友临时有事,只好更改行程,决定坐出租车前往,这样晚上就要提前约车。幸好晚上18:00左右另一个朋友转过来一条信息,12月31日市区到机场的城际铁路第一天开通,因此决定做5:50的第一趟城际铁路去机场,马上用手机购买张一等车厢的票,这样就要调整时间,5:50的火车,5:00必须出小区,4:30必须起床吃早饭。因此12月31日早上4:30起床洗漱吃早饭,5:05出小区,滴滴出租车到西广场5:26,取火车票后5:40左右进入候车厅,5:45左右进入车厢,因为是第一天开通又是第一趟车,整个车厢只有两名乘客包括我在内。6:20左右到机场,先进入T2航站楼然后坐摆渡车到TI航站楼,然后就是办手续候机等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