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小哥,我想对你说
上大一不久的小哥问我们,留在本资产评估专业还是去学院的恒德班转学会计实务专业好?
面对他的选择,我该用什么原则帮助他思考呢?
我想起我听过的一堂心理课:转折期如何做选择。
对于选择,作者说了两大原则:
第一,想清楚自己要根据什么做选择;
第二,从自我创造的角度去思考选择。
选择的第一原则,是要想清楚我们究竟做的是经济选择,还是心理选择。
你选择去恒德班是因为英语直接教雅思。数学进度快,气氛活跃。考研几率大一点。而评估班师资力量不像恒德全是外聘的,数学课堂死气沉沉。
一种思路,是把它当做一个经济选择。我们用经济学的模式来思考该怎么选择。
比如,我们会考虑风险、收益、机会、成本,各种利弊得失。它的核心特征是把各种好处和坏处做加减,然后进行比较。
换句话说,这样的选择是不需要“你”的,假如真有这样一个超级计算机,能对损失和收益的成本做精确的估算,任何人都能根据计算结果做出和你一样的选择:这就是比大小而已嘛。
另一种思路,我姑且称之为“心理选择”。在这种选择模型里,我们不再问将来可能的结果是什么,而是回到现在的选择本身。
如果我们把选择放到自我转变的背景上,把选择看作是不同自我的竞争,那我们就要想:每一个选择背后,那个可能的自我是什么?而我们自己,想要成为哪一个自我?
选择真正的含义,是要用承担选择的后果来体现的。
选择就是成就自我的第一步,用自己的选择,把自己塑造成那个想成为的自己。除非你是从自我发展的角度,否则就很难真正理解选择。
所以,当我们在做选择的时候,要非常清楚自己究竟是根据什么做出的选择,是经济选择还是心理选择。只有这样,你才知道该选择什么。
再来看第二原则,环境还是自我创造?
你可能会问,那选择也要照顾现实啊。如果我的选择完全不顾现实,那我岂不是用幻想来逃避现实吗?
这就是我想说的选择的第二个原则:从自我创造的角度去思考选择,而不是从环境的可能性去思考选择。
如果我们从环境的角度去思考,不外乎两种选择:要么我顺从环境,要么我就反抗环境。
无论是顺从环境还是反抗环境,当我们这么思考的时候,我们都没有脱离开环境本身。这时候我们其实是在假设:
外在的环境是决定选择最重要的因素。
当我们把选择的权力交给环境时,我们就没有在做心理的选择。这时候,你很容易被一种无力感淹没。
所以有时候,选择需要我们回归内心。
小哥,你该怎么做决策呢?
我觉得在这个时候,你不应该把这种犹豫当做选择的契机,而应该把它当做自我探索的契机。在这个时候,你最应该问的问题,并不是当前决策的各种利弊,而是我想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自我的形成不是一个发现的过程,而是一个创造的过程。你的选择,就是这个过程的第一步,也是创造自我的第一步。而后面的很多步,要先等你走了这一步才会知道。
当你把选择放到自我形成的框架上,站在更高境界你就不会再被环境或者问题所支配了。
回顾你当初的报考志愿的选择,第一个放弃的专业就是会计专业,偏向审计。资产评估专业,是你钟情的。
将来会计的职业发展人脉圈和评估进入的行业人脉圈的大小?你想从事的职业是什么?
师资力量的雅思英语和大学英语,如果没有出国深造打算,踏踏实实学好大学英语也够用了吧。
学无止境,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大学四年,你可以为想成为的人而塑造自己,内动力不足的人放到哪里都是被动的,根本谈不上打造。
考研应该是你本专业确定及顺利完成之后的事。也许经过一番艰难的考量以后,如果把选择放到自我创造的过程中,我们思考选择的方式就会不一样。也许我们不一定会选择读研,我们也可能选择先去工作。
当你这么思考的时候,有些事情已经有变化了:决定选择的力量不再来源于环境,而是你对自己未来的构想。不是环境让你做出这样的选择,而是你想成为的自己,让你做出这样的选择。你的选择不再是环境的产物了。
不是我喜欢这环境我应该坚持,我不喜欢这环境我就不应该坚持。相反,环境,哪怕是不利的环境,都成了自我创造需要面对的现实,需要克服的困难。
如果我们坚定了选择的依据是自己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那么风险就不再是决定选择的因素,我们只会从它能否帮助我们实现自己的志向来考虑它。
小哥,这就是我想对你询问说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