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阅读三十五
【笔记】摘自网络
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
在探讨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时,我们首先需要明确这两个概念的基本含义及其相互关系。运动和静止是物质世界中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它们共同构成了我们对物质世界的理解。
1. 运动与静止的定义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表现为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它是普遍的、永恒的和无条件的,是宇宙间一切变化和过程的哲学范畴。
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表现为物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是运动的一种不显著的表现形式。
2. 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
相互渗透:运动和静止是相互渗透的,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例如,地面上的建筑物相对于地面没有作机械运动,看似静止,但相对于太阳或银河系,它又在运动。
相互转化:在一定条件下,运动和静止可以相互转化。例如,在描述事物的运动时,如果一事物相对于某一参照物,其空间位置没有发生变动,我们就说该事物处于相对静止状态。
相对静止的意义:承认相对静止的存在,对于理解事物的多样性、进行事物的分化、生命的存在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相对静止是理解绝对运动的一个参照系。
3. 结论与启示
理解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认识物质世界及其运动形式的多样性。这种辩证关系不仅揭示了事物发展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而且强调了运动和静止都是物质存在的方式,缺一不可。
【感悟】
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从古至今,每个派的圣贤们都在探讨。儒家中的群经之首《易经》就特别强调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比如,《易经》强调不易和变易,其中的变易就是运动,不易就是相对静止的状态。佛家中认为生命无常,认为每一个生命的过程都会经历“成住坏空”四个阶段,其中的无常,就是运动的意思。“成住坏空”四个阶段,除了“住”是相对静止的状态,其余的“成坏空”三个阶段都是相对运动的阶段,也就说明了,世界是相对静止和绝对运动的辩证统一。
文学家写作,也特别强调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比如在写景的文章中,写山必写水,其中的山往往是静止的状态,而水是运动的状态,那他们本身的动静描写之外,有时候还化动为静,化静为动,就形成了动静结合的写作方法。这都是哲学思维在文学思维中的具体体现。有了以上这些思维方式,我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之中就比较客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