婧·记--再一次理解“断舍离”

2020-03-28  本文已影响0人  anne_婧

很久以前就看过关于断舍离的书,听起来是很简单的道理,但是真正实施的时候,处理起东西来,还是依然会有选择困难,各种各样的犹豫不决。慢慢的,发觉这是由很多因素决定的。比如旧物的不舍,觉得那些是有回忆的寄托物,总觉得只是现在放一放,总觉得什么时候总会用到,囤着囤着就让很多不必要的东西占满了我们的空间。用一个朋友的段子,现在房价这么高,一个平方几万块,为什么要用那些无所谓的东西,或者说是现在用不上,未来用上概率很小的东西,占用了那么贵的空间,简直就是一种浪费。

记得看过一个片子《购物狂》,女主的物欲,占有欲,不过是为了填补心灵的空虚,还有缺失的安全感。宁可垫着脚在家里绕开所有物品走路,也不愿进行清理。

还有一个理由,就是“所有权依恋症”,对已经拥有的东西迷恋到不能自拔;总是把注意力集中到自己会失去什么,而不是得到什么,对于损失有一种强烈的恐惧;经常假定别人看待问题的角度和我们一样。因为害怕失去,就把自己限定在我们觉得安全的范围,只去做那些觉得自己擅长的事情,安慰自己说是一技之长在进步。实际上是用舒适圈将自己自己的发展禁锢起来,仅此而已。

同样的,在我们和物品的关系中,包含着心智模式,对过去的执着,对现实的逃避,对未来的担忧。在我们占有物品的同时,物品也在占有我们。所以在清理物品,其实就是清理自己的内心。

道理懂得以后,行动才不会让道理白费,如果觉得突然大范围实施有困难,不如采用渐进的方式,从小件的东西开始,一点一点地处理周遭的事物、关系。

先要审视那些“不需要,不适合,不舒服”的东西;

再审视内心,在整理中,重新认识、发现和肯定自己;

将物品替换为“需要、适合、舒服”的东西。

这是一个自我认知不断完善的过程,给自己更多的空间和灵感来丰富自己的心灵。

给自己定下规矩,

从每天扔一个东西做起,坚持!将人生的库存进行清理!

以上。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