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简书
2018年是不寻常的一年。
这一年的春天,我误打误撞跌进了简书,就像刘姥姥闯进了大观园,大开了眼界。既偶遇了灿若星辰的文学天才,也与众多文学新秀摩肩接踵。兴之所至,我也勤勤恳恳地写了长短不一的三本小说和几十篇散文随笔,收获粉丝35888人,获得了简书钻将近五千个。真正的是过了一把写作瘾。更让人感动的是,在这个平台上,我看见了大群的文章写得好的中青年朋友,真正领略了人口大国的风采。所以,在此感谢简书平台给了我这个自娱自乐的机会。
不过,今天我还是像当年的徐志摩告别康桥一样,得依依不舍地挥挥手,告别简书。
简书是个优胜劣汰的平台。它选拔精英,容忍平庸。经过在简书平台一年的奋力拼搏,我正式承认自己才疏学浅,败下阵来。这一年中,我以写促读,买了一百多本书,读完了四十多本,做了八本读书笔记,写了公开加私密的文章共计七十余万字,累了个半死。收效甚微。
我所说的收效甚微不是指的金钱方面,而是指的在文学素养方面,我真正地感觉到了自己的局限性。文学并不是会写字的人就能操作的一项技艺。它还是需要两大硬件的,那就是驾驭语言的文笔和思想。语言是血肉,思想是灵魂,二者缺一不可。这两者中语言经过努力和打磨还可以精进,但思想和认识却是一种很稀缺的东西,有的人毕其一生的精力也只会个人云亦云,拾人牙慧,不敢越雷池一步,甚至是把不知从哪儿移植来的错误观点当成金科玉律,还在那里大肆渲染,简直是贻笑大方。文学要的是标新立异,试问,有几个人能做到?
我是个笨人,没写作前还自以为是肚里有二两墨水。一写起来,肚里那点东西哪里够用,每当要奋力挥洒之时,总是被种捉襟见肘的窘迫裹挟。论文采,不能做到得心应手;论思想,更是无任何新奇立意。再写下去,也是既浪费了自己的时间,也浪费了读者的时间。
以上观点是怎么得出来的呢?最近半年,我着重读了王晓方、丁志阔和莫言三位先生的大部分作品,可以说是感慨万端。这三位作家里,王晓方的经历非常传奇,他是震惊全国的某贪官的秘书,深谙为官之道。他兵败官场之后,辞职潜心写作,共计文字600余万字,十多部作品。文字从稚嫩到华丽经历了凤凰涅槃般的转变。前后持续了十来年。他的《驻京办主任》、《公务员笔记》、《白道》这三部书不是中国的一般作家能望其项背的。丁志阔的笔名叫断肠的人就很耐人寻味。第一次读他的《政治生命》,就被他不是女人胜似女人的细腻笔调所吸引。一气之下又读了他的《百年关东》和《小心,女人》,不得不对他几十年如一日的写作劲头所赞叹。莫言就更不必说了。他是一位在中国颇受争议的作家。我在第一次听说莫言的名字的时候,还不到二十岁,那还是三十多年前的事。因为《红高粱》的一炮走红,莫言当时就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但紧接而来的就是对他的负面评价。我当时还年轻,还没有形成自己对他的独立认识,也就人云亦云地接受了舆论的解读,这么多年都没有读过莫言的一部书。
一直到去年底今年初,我已年过半百了,看了数不清的作家的作品以后,我抱着好奇的态度也看了莫言的《蛙》这本书,当时看完,就惊为天书。这部书,不论思想和文笔都堪称一绝,在我阅读过的中国作家中没有人能超出其右,我当时就对诺贝尔文学奖花落他家心服口服。然后又手不释卷地读了他的《丰乳肥臀》和《生死疲劳》,同样是语言流畅如饮水,思想新颖如石破天惊,你不得不佩服文学大家的才华。
你如果是一个热爱写作的文学爱好者的话,读书是不可或缺的项目。花时间读谁的书都是读,我建议:先读莫言的书,他的书是标杆,它给我们刻出了文学的高度;他的书是丰碑,让我们对文学顿生敬畏之心。我看完他的作品之后,顿生相见恨晚之意,感觉自己仿佛立于珠穆朗玛峰的山脚下,我抬头仰望,帽子都掉到地上了,也望不到山的顶峰。我已经五十岁了,不论多努力都不可能达到莫言的高度和深度了。他从十七岁开始写作,五十多岁才登上诺贝尔奖的领奖台;我从五十岁开始写作,得多大岁数才能拿出一部让自己满意的作品呢?恐怕到死都拿不出来。
我去年一年在简书平台写作了七十余万字,每天写作至少三个多小时,读书三个多小时,还要教书、坐班、干家务,放弃了晨练、傍晚散步、看电视和很多别的休闲娱乐活动,仿佛世界上就只有这么一件事好做似的,最终发现自己的人生经历、写作才华、深刻思想都不足以驾驭文字,问鼎纸质书。于是现在郑重宣布:
我告别简书,告别粉丝。
以后我还会继续读书,重回生活。
我的电话号码是:19996715937
我的真实姓名是:杜娟
我的微信号是:DJ_826031912
月下西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