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望中寻找希望3 --乌云的金边
《人世间》周秉坤说过一句话:觉得苦么?嚼嚼自己咽了。
人生不容易,你不知道自己会遇到什么样的苦难,面对苦难该怎么办?退缩么?这不是爷们儿该干的事情,也不是一个坚强女人该干的事情。大儿子意外去世,周秉坤失手打死了骆士宾,被判刑进了监狱,家里的天都要塌了,郑娟苦么?她咬牙坚持下来。当然,她也可以颓废,周蓉和周秉义在经济上都会帮她,秉坤的哥们儿在生活上也会照顾她,但她说自己有手有脚的,不能让别人养着。
这是很生活化的思考和行动。
生而为人,没有谁永远一帆风顺。杨绛先生有个绝妙的比喻:乌云上的金边。杨绛先生的一篇散文《乌云与金边》中,她引用了一句西方来的谚语:“每一朵乌云都有一道银边”。她解释说,曾经一起遭遇过磨难的人,“彼此间加深了一点了解,孳生了一点同情和友情,就该算是那一片乌云的银边或是金边吧?——因为乌云愈是厚密,银色会变为金色。常言‘彩云易散’,乌云也何尝能永远占领天空。乌云蔽天的岁月是不堪回首的,可是停留在我记忆里不易磨灭的,倒是那一道含蕴着光和热的金边”。
这是一段文字很美好,哀而不伤,保持冷静的克制,也流露出足够深切真诚的情感温度。
《从丙午到“流亡”》记录了杨绛先生上世纪60年代的特殊经历,被发配打扫厕所,没有希望的困苦岁月里,她看到的是周围一些陌生人给她精神上带来的愉悦,甚至短暂的“阳光”;年轻人冲她做的一个可爱鬼脸,对她已然成为苦涩中的一缕甜。
一样的情况也会出现在我们身上,失败时拍你的肩膀的人,失落中朋友的信息,失恋时朋友举起的那杯酒,疲惫的深夜聆听的晚间节目……这些可能都是杨绛先生所说的“乌云的金边”。
后来杨绛先生夫妇也成为很多人“乌云的金边”。那个时期,他们拿出不多的工资,持续的接济着很多身处困顿中的朋友。
受到杨绛夫妇接济的柳鸣九讲过一件让他终身难忘的事情:一天,一位替杨绛夫妇办些琐事的年轻同志,递给他一个小纸包,里面有二十元人民币,说是两位先生给柳鸣九补贴家用的,而且说明收下就好了,什么道谢的话都不要讲。柳鸣九怀着深切的感激之情收下了。没有想到,到了第二个月,那位同志又递给他一个小纸包。然后,第三个月,第四个月……就像例行的发工资,每个月都有,一直持续了两年之久。
后来柳鸣九才知道,当时他们研究所里,每月不落地从杨绛夫妇那里得到救济的,竟然有十来人,基本上都是处境倒霉、生活拮据的年轻人、小人物。也就是说,他们夫妇俩每月的工资,大部分都用于接济施舍了,而且至少坚持了两三年。柳鸣九感慨,钱杨夫妇刚刚从“十年浩劫”的炼狱里走出来,却如此悲悯,如此退让,如此宽厚慈祥,如此菩萨心肠。
咱们再回到《人世间》,周秉坤说的:感觉苦吗?嚼嚼自己咽了。这句话显然是凡事靠自己的具体行动和内心独白,这是理性和客观的,这也是低头看路的具体行动;而乌云的金边是希望,是指引行动和努力的方向。
相对于生活的困苦,乌云的金边才显得更让人向往。
也许这就是生活的神奇,一旦你找到了乌云的金边,再回看当初经历的困苦,发现一切尽然消失于无形。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