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才能学习的更好
怎么样学习才会有好的结果,这是绝大多数人关心的问题,因为学习要付出时间和精力,否则就浪费掉了,而时间和精力是如此的宝贵。即便是为了考试,为了拿一本证书也是一样。
爱因斯坦曾说: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我就是靠这个方法成为科学家的。
思考对于学习来说是很重要的,但是爱因斯坦没有告诉我们学习该如何思考,具体方法是怎样的。
尤其在学理科的时候,如果思考的方法不对,那么将会陷入持续的错误当中,方向反了自然结果会越走越远。
学是获得知识和智慧的手段和方法,“学”要通过老师的教授或者通过自身查阅、观察从而觉悟的过程,把本来不知道的知识和智慧通过学使得自己变得知道。
习是反复练习的过程,把已经懂得的知识和智慧,反复地加以练习,反复地学,从而掌握得更加地深入,从而获得更深刻的理解以及更加深远的感悟。
学加上习才是摆脱无知和浮浅的途径,而且学了之后不断的习,在学和习中不断的加深思考,不断丰富思考,这样的过程是收获的过程,可以获得特别满足的心理愉悦感。
这或许才是“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的真正含义吧。
但这还远远不够,一个人学习再多的知识,也仅仅是在自己的思考能力范围之内,所以与人探讨就显得更加重要。
每一个人对同一个问题的研究,即便是同样的知识或者同样的问题,深度和广度各不相同,解决问题的方式也会很多元,所以只有与人探讨,才会拓宽思考的边界,解决更多的实际问题。
但与什么样的人探讨是要做出选择的,也更重要。
这样的人首先需要具备学和习的能力,并且在学和习中感受到了愉悦,说明他的学习也很深入。
其次这样的人最好是在学习同样领域内的知识,这样相互探讨才有普遍性,才会拓展彼此的思考空间,
其实还有一点是最容易被人忽略的,也最让人不理解,就是这样的人一定要远。这样的远其实就是距离上的远。
比如我们在大学里学习某一领域的知识,其实整个校园甚至整个同类的教育领域都差不多的,所有人往往容易在一定的思考范围之内思考,难以突破某个边界。在这个区域互相讨论,其实差不多。
但是如果是外省的大学或者外国的大学也在学习同一领域,这时相互探讨时,思考的边界就会被拓宽,这样才能学习到更多,对知识的研究才会更深入。
在小学其实也是一样的,比如数学计算,不同的地方对同样的问题计算方式是不一样的,正因为这种不一样,我们才能学习到更多。
这或许才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真正含义吧。因为远方的朋友带来了不一样的东西,真正地拓宽我的学习面,这是很快乐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