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挚爱的亲人们

祖训

2016-10-29  本文已影响0人  诚风蔚然

在老家的农村,石板桥附近有一条乡间小道,路边有棵百年大榕树,榕树下有一间很小的石坯房,阳光照在简陋的理发台上,每天都传来剪刀清脆的“嚓嚓”声,爷爷正躬着身子,专心对着客人在理发,偶尔抬起头,跟客人聊上两句,脸上全是自信而乐观的笑容。

这几乎是我关于爷爷的全部想象。

是的,想象。爷爷很早就不在人间,连一张照片都没有留下。我甚至不知道他长什么样子,每次想起爷爷,只能靠着大人们回忆的零碎细节,一遍遍想象这个场景。

爷爷是一个坚韧的人。闹饥荒时,带着一家老小从大山里逃到百里之外的外乡,举目无亲,为生计自学手艺,在榕树下开了间理发店,从此算是扎了根。据父辈们说,爷爷不但聪明,而且宅心仁厚,村里的男女老少都喜欢找他理发,有的赊账不还,久而久之,也就算了。在那个买米要靠粮票的年代,一毛钱也弥足珍贵。由于常年入不敷出,捉襟见肘的奶奶,经常与爷爷争吵不休。

后来,伯父和父亲长到十来岁,就在爷爷店里做起了学徒。爷爷时常叮嘱他们,学这门手艺,不是仅仅能吃苦就行了,最重要的是,这个职业每天接触的都是各行各业的人,来者皆是客,要做到一视同仁,手上功夫决不可少,心中也不可因其身份地位而有所怠慢。爷爷这样说,也这样做。伯父和父亲后来继承了手艺,而这条不成文的祖训也流传了下来。

爷爷去世后,还未成年的父亲担起了大半个家,成了一名理发师。在以后的岁月里,父亲一直待人宽厚。记得我很小的时候,一家四口蜗居在单位的阁楼上,经济紧张得很。十多平米的家,常年挤着十几个人吃饭,他们当中除了姑姑叔叔们,还有磨剪刀的老师傅、打零工的年轻人、远方寄读的亲戚子女,邻居的小孩等等。这些都是父亲的邀请,他特别同情底层的劳动者,常常说他们生活不容易,能帮一点是一点。

到妹妹上小学二年级,我们搬进了小区。生日时,父亲同意给她开一个盛大派对,妹妹邀请了二十多个同学,家里热闹的不得了。母亲忙进忙出,父亲热情接待,小妹端盘递茶,这么多年过去了,当年的很多小同学,有的已为人父为人母,依然清晰记得我们一家人的热情。他们说,从没见过像你们爸妈那样笑容满面的父母,有时去其他同学家里,真有父母从头到尾没有跟他们寒暄一句的。在我看来,这太难想象了。

到省城求学后,我到一家报社上班,那会网络和社交媒体刚兴起,许多骗术消息不绝于耳,加上工作原因,也耳闻目睹不少。可是,每次碰到乞讨的人,总忍不住掏出一点零钱来,像父亲说的那样,能帮一点是一点。有一次,跟几个大学同学走过一个繁华的商场,看到一个蓬头垢面的盲人老头在街头拉二胡,我照常掏出了钱。有位同学很惊讶,直嚷嚷道,“小心被骗了,我就从来不信这些,一毛钱也没给过。”我咧咧嘴,笑着说,说不定是真的呢,即使是假的,寒风冷雨的,一个老人家在街头卖艺,也很不容易呢。

每次做好事心头总是一暖,送人玫瑰,手有余香。广州亚运会的志愿者工作经历,是大学时最快乐的一段时光,它让我结识了不少朋友,后来有的与我肝胆相照,惺惺相惜。现在的我,正资助一个贵州女孩读书,这个来自大山深处的女孩,家里贫苦,但刻苦好学,偶尔我通过公益机构鼓励她,但从没想过回报,比如学习成绩一定要好。我一直跟她说,学习尽力就好,生活开心才最重要。

家风是什么?家规又是什么?或许在温饱还没解决的年代,爷爷想不到这些。只是爷爷通过以身作则的教诲,让它在悠长的时光中,传承到我们这一辈中,至今依然跳动在我的脉搏中。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