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育儿散文

别让你的哗众取宠害了孩子

2018-02-09  本文已影响0人  海风不咸

文/海风不咸

打开微信,同学群里有人发了一个两分钟的小视频:一个七八岁的小女孩正一边哭泣,一边撅起小嘴和母亲大声争吵着,本来很漂亮的小女孩,因其争吵时愤怒的表情致使孩子面容扭曲得变了形。

一旁未出镜的父亲偶尔插一句话,也是很快被女儿歪着头、翻着白眼、恶狠狠地怼了回去。

这时,父亲总会发出会心的窃笑声。

看情形,录视频的正是孩子的父亲。

小女孩争吵时,吐词清晰、字正腔圆、伶牙俐齿,心理素质好得很,一点都不怯场。连我这个成人都自愧不如。 若能好好培养,假以时日,未免不是一个很好的播音主持人。

可惜,她的父母正在助长她吵架的本能。

这样的场景,我实在看不下去,因为女孩子尖利的声音不仅刺激着我的耳膜,更刺痛着我的神经:为这样一个外表美丽的小女孩,却练就了一副泼妇的嘴脸和姿态而深深地悲哀!

其实,网络上,关于小孩子如何口齿伶俐地怼家长、如何盛气凌人地教育弟弟、妹妹的视频并不鲜见。而作为家长的他们,发出这样的视频,往往是引以为傲的,他们一定在心里窃喜:我女儿多厉害啊,像个大人!

每每看到这样的视频,我根本笑不出来,更不会去点赞。

因为家长们没有意识到:他们这样的行为无异于正在培养一个泼妇!

做家长的,是孩子最直接的老师,言传身教,首先得教会孩子好好说话。 “有理不在声高”你让孩子从小就学着这么大声叫嚷,对她未来踏入社会,与人沟通、交往有百害而无一利。 即使孩子受了委屈,也该让孩子学会心平气和讲明事情的原委,和孩子推心置腹地沟通,然后,父母的错误,父母向孩子道歉、认错。

千万不要让孩子误以为胜利是因为自己理直气壮地大叫大嚷而赢得来的,这样的话,只会让孩子从小便以为学会吵架是人生的一大生存法则和技巧。

曾经,我还在上海工作的时候,身边有两个鲜活的例子,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阿梅和阿兰都是一同招进公司的新人。 初来乍到,两个人表现都很优秀,聪明热情、工作积极主动,是她们所在岗位合适的人选。

阿梅,性格比较安静,说话语气平和,她并不十分漂亮的脸上多挂着微笑;阿兰则不同,性格外向,活泼漂亮,很讨人喜欢,岗位竞争上似乎更占上风。

可是,实习结束后,阿梅顺利入职,阿兰却未能如愿。

对于这个结果,众人一点也不觉得奇怪,当然阿兰除外。

事实上,初见阿兰,没有人会不喜欢她。可是,相处下来才发现,她从来就不和人好好说话,在她的语气里,反问句居多,喜欢怼人,也不忌讳吵架,相反,争吵仿佛就是她手到擒拿的法宝。

阿兰这样的表达习惯,暂且不去考虑团队成员之间的和谐问题,光是客户那一块,碰到这样的客服一定会投诉不断,给公司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其实,阿兰并没有怎么十恶不赦,相反她也很单纯,只是得罪了人,自己都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因为她从小就习惯了那样说话,而从小父母却没有告诉她这样是不对的,那只有社会来告诉她了。

本该父母言传身教的日常小事,却不得不由残酷的现实来教训,不得不说代价太大。

阿兰这样的不良习惯,如果不加以改掉,碰壁的地方一定会不少。

而从小养成的习惯是那么容易说改就能改的吗?

我母亲的一个老姐妹王阿姨,总会羡慕我妈妈,不仅女儿孝顺,就连儿媳妇也会和婆婆偶尔开个玩笑,亲如母女。

而她自己的儿女却从来不和她好好说话,用老人的话说叫做:不吼不开口。

我母亲有时会在我们面前感叹:王阿姨家里的孩子们怎么脾气都那么坏?

我说:这不能怪王阿姨的孩子们,要怪只能怪王阿姨自己! 因为王阿姨年轻的时候从不好好说话,对丈夫不好好说话,对孩子不好好说话,以至于孩子从小养成了这样吼叫的说话方式。

再看看关于出国旅游、关于国人在外不分场合大声喧哗的新闻报道,不止一件两件。

由此可见,从小便丢弃了礼义廉耻教育的绝非个例,这似乎变成了一种共性。

拥挤的场合,不小心被人撞了一下,马上翻脸,破口大骂,道歉作揖也不管事,直骂得对方深深长了记性,抱头鼠窜,方肯罢休。

再来回看视屏中的小女孩,小小年纪,如此伶牙俐齿、尖酸刻薄,此等功力,绝非一朝一夕可以练就的,这一定是长期的耳濡目染、甚至胎教中学来的、根深蒂固的本领。

只可惜,父母不仅不以此为辱,反而以此为荣。

甚至录视频发网上广泛传播,也许会教坏了是非难分的儿童。

如此坑孩子的父母,实在可悲!

        (完)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