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方式设计

Lifehack | 我是怎么满世界跑,创业,还可以一直输出干货

2019-06-29  本文已影响12人  Nataliamok

​ 不想错过消息更新的,不妨星标一下喔🌟

这期,又回到我最喜欢谈的效率问题!之前分享过一篇 📖

Mindset | 忙碌并不等于高效,其实经常加班的你更多只是在自我感动

港真,在日常每当我听到别人在抱怨“很忙碌”,我会很好奇是真的这么忙碌吗?因为就算我自己一路在创业,日常在不同的国家走,还持续输出干货,我也不会觉得自己异常忙碌 🤔 更多是看事情的优先级如何。

当然其实我会婉拒一切无效社交,闲聊等,真的可以节省很多时间;现在慢慢也换来了更多选择的自由,说实话很神奇的,身边的朋友,有年收入七位数甚至更多的居然会和我说很羡慕我现在的生活状态:满世界,同时在创业寻找不同的投资机会,体验各地的文化,在不同的国家约会,结交来自全球各地的朋友和合伙人等:)

但可能对很多人来说,这有点太不可思议? 

以前或许是!但在当今的互联网时代,是真的可以,只要你愿意尝试:) 不妨参考每月一期的数字游民生活方式系列文,也记录了我一路走过来的别样思考 ✈️

其实有时真发现自己挺幸运的,当大部分人都困身在一个国家朝九晚五,不断期待周末节假日的到来;但对我来说,假期节日已早没有感觉,平时在不同的国家也更多是看重当地的生活体验,早已经不是为了拍摄让别人点赞的游客照;在新国家我偶尔也会选择静静地看书学习,或者打造其它技能;当然拥有这些自由的背后我也付出了其它代价,这个的话以后再慢慢谈了

 (本博主真的是没啥多,故事特别多。。

话说对我熟悉的人也知道我很吝啬自己的时间,找我闲聊一般会快速结束谈话(这种谈话真的很浪费时间。。然后日常做咨询的话,我也会快速判断这位客人是不是我想要的客人,是的话,我也会快速找到对方的痛点,再提供方法解决“疑问”;嗯,到了这步,我也最怕那些告知了“选择”之后不回复的,那么其实这类客人我也不太想要 🤔 毕竟Consulting is a Two-Way Street,你有权选择我,我也有权选你,沟通也是双向的:) 

嗯,就是这么有性格,不相互浪费时间就好,毕竟世界太多美好的东西值得花费时间!这也是我一直相信的 Don’t try to please everyone,找到1000个忠实客户/粉丝就够了,然后用心服务。

选择合作伙伴也是,做好谨慎的选择,长期合作,还有复利效应;嗯,以上是我信奉的准则了。但俗话所说的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期其实是想先重点说效率神器 🏁

拿我们自己团队来说,说实话,异地沟通已成家常便饭,地理位置对我们来说也已经不太重要,更重要的事是如何能高效高质量完成工作,对于自驱型的我们其实呆在家里工作或者在巴厘岛晒着太阳工作真的没有太大区别;例如前几天我刚雇了一位来自Bangladesh的女程序员来专门打理和维护我的个人网站和在建的新网站一些日常的技术活了, 发觉专业的事还真得找专人做:)) 从此我可以有更多时间来做一些更有创造性的工作(为什么找了Bangladesh而不找国内的?老读者们应该知道我很喜欢玩地理套利

嗯,那么既有国内的团队,和来自其它国家的成员,还有我这位到处跑的数字游民,这么“混”的团队日常是怎么实现异地团队协作的呢?🤔

这期推荐五大「效率神器」

1.slack

个人最喜欢用的团队协作软件之一,Slack的宗旨是让用户在日常工作中不被无关通知干扰,真正专注于工作:)! 

前二周也刚上市,但并没有经历 IPO 的步骤,而是直接挂牌上市。

其实Slack的爆发刷新了硅谷的很多增长数字:一个企业协作工具一年时间就达到10亿美金估值?还在没有销售的情况下单月收入迅速突破100万美金?其实Slack最初的增长主要得益于口碑营销(实际上,直到今天仍然是其增长的第一重点)话说我得知slack的原因也是一位德国程序员介绍用的!

然后和很多SaaS公司一样,Slack也是采取一种「免费模式」,但Slack早已找到自己的魔法数字:2000,也就是说如果一个用户在Slack上发的信息数量达到2000条,那么他很有可能会一直使用这款产品,最终会选择使用付费服务;而且它很好的一点,与其催促客户转向付费计划,Slack只是设置了在高水平的用户消费发生之后的一些使用限制。

也不得不说她的定价策略很性感:)

但补充一句,虽然它的定位是企业内部或者团队协作沟通,但我个人也会用来搭配trello自动化做一些工作,再设置bot的提醒,反正很好玩🤖️ 欢迎各位安利更有趣的玩法:)

想了解更多🌟

令人折服的 Slack 产品细节

再插句闲话,阿里前几个月也发行了专门面对海外市场的Lark也很不错,可以尝试一波~

2.Trello

堪称管理项目神器

偷偷给大伙看看

我部分的个人面板

Trello有手机APP、网页版还有电脑软件,还自动同步,完美!:)从此不用再浪费绳命的复制、粘贴。

大力推荐搭着上边介绍的slack,管理项目,追踪进展真不是一般的赞

想了解更多 🌟

人人都爱的 Trello 到底好在哪里?

3.Zoom

网络会议神器

亲测,在内地也可以用:)

Zoom也是前二个月才在美股上市的,其实之前推荐的虎证劵还是全球独家支持散户打新的券商,木有之一了。

比skype好用,流畅,清晰还带自动提醒,搭配Calendly自动预约作咨询,不要更赞!

面板是这样的:)

以上的三宝 slack + Trello + zoom 堪称数字游民满世界工作的三件宝 🌍 

4.Notion

功能异常强大的笔记本

其实之前我尝试过很多不同的笔记软件,但大部分要么太fancy,要不很繁琐,我个人还是喜欢这种简洁的调子,而且notion可以直接关联很多软件,例如我之前提到的trello:)

一句话总结:满满的未来设计感。

想了解更多🌟

待办、笔记、协作样样精通,这个七合一全能型 App 究竟有多好用?

对了,现时受邀注册的新成员会获赠$10的credit哈,俺的邀请链接在此👇🏽(或者点击最后的原文阅读)

https://www.notion.so/?r=48ebb5179ccd40f2bffdb5a2c7c1f8ec

5.signal

这个是我最近发现的很不错的聊天软件:)

大力推荐,不用F.🧱

终于可以单纯地回到聊天,还可以设置任意时间阅后即焚,和设置密码保护,妥妥的私密性(大家都懂的

这期先安利这五大效率神器,其实国内的办事效率大部分有待提高,我发现居然还有很多人喜欢用微信办公的?甚至很多团队内部对同一样东西往往多层下达,各种复制粘贴,为什么不好好利用效率软件呢?还出现这么多996或者是把忙碌当作是成功人士的标签。我个人比较喜欢高效完成工作,然后好好享受生活:) 

其实在西方,由于人力成本一向比较高,所以大家只能努力提高工作效率,控制时间成本;相反,国内人工真的太便宜,所以办事思维完全不一样?效率也真的不止低了一丢丢。

毕竟引用朋友的一句话来说:其实国内的学习成本很高,比用人成本更高,所以很多企业不愿意花这个力气了,当然还因为那堵墙,与外界的资讯很脱节:( 

国外很多软件真的不是一般的优秀,但在国内能接触到这些优秀工具的人注定是小众,因为除了语言,然后使用任何新的工具都需要时间学习,上手 🔧 但往往很多人情愿在原地踏步,也不拿出一点时间“先作投资”, 再节省后期更多的时间:) 正所谓:work smarter not harder. 事半功倍才是王道。

反正我自己很喜欢尝试新事物,因为在摸索的过程中能学到很多东西,也很喜欢找方法来提高工作效率,腾出更多的时间来解决日后的其它问题:) 其实各位创业者更应该提高自身的工作效率,因为后边有更多的“怪”要打:p

再插一个小故事,前几天做了一个简单的采访,其中被问到一个很有趣的问题:我是如何看待工作与生活平衡?当时我给出的答案是:其实我的工作和生活都是交融的,这个会不会是最好的平衡?🤔

例如生活上的日常小事可以引起我的写作灵感,或者生活上自己解决了什么问题有时候也会带来一些商业上的想法;然后业务上的原因也可以让我见识到更多不同文化下的东西,令我可以有更多东西可以输出、分享;但其实这样交融的美妙平衡我认为很大原因是出于真正享受自己的工作,例如我博客的写作对我来说不是工作,更多是出于兴趣 / 满足自我实现感,但对很多人来说可能会很乏味 / 甚至耗费时间,但其实写作是一门很好的技能:) 看书也是,我会出于满足内心的好奇欲;谈恋爱的话,我也是想经历更多不同和共同成长等,摆正好心态其实还是挺重要的(咿,怎么又扯远了。。

最后

也顺便分享一波在日常最喜欢的APPs 📱

项目管理:Trello

视频会议:zoom

笔记本:notion

浏览器::duckduckgo

播放音乐:spotify

播客:overcast

预定住宿:agoda / airbnb

机票:skyscanner

沟通:telegram / slack / WhatsApp

其实用到对的软件真的可以提高生活质量也欢迎大家补充更好玩的效率软件,例如zapier和IFTTT还可以结合国内的哪些也可以玩一波呢?🤔 

嗯,这期先安利到这儿了,欢迎各种tech savvy补充更多有趣的 🤖️

Stay tuned for more!

更多往期文章👇🏽

Mindset | 思维是怎么区分人的?

Mindset | 那些学校没有告诉你的事儿

Mindset | 学校没有告诉你的事儿2.0

Mindset | 如何正确地和更优秀的人打交道?

Fight or Flight | 生活的更多可能性?

Digital Nations | 未来的工作状态?再见996

Digital Nomad | 数字游民 ,未来的生活方式?

Digital Nomad | 什么样的人可以成为数字游民?

Geographic Arbitrage | 聪明人都很懂玩的地理套利

生活方式设计 | Go where you are treated the best .

常年在地球某一角的文艺金融女

Natalia

www.nataliamok.com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