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写作写作那些事墨迹生香的别人的文字

语境|再聊写作(2)

2022-12-01  本文已影响0人  魏治祥
图:网络

语境是什么?顾名思义,语是语言,境是环境,全称语言环境。

好的语言,离不开好的语境。

打个比方:紫檀家具好不好?好。把紫檀家具摆放在猪圈里好不好,傻子才会说好。这,就是语言和语境的关系。

来看王勃的《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鹜齐飞”,单看这个句子,似乎看不出好来。加上“秋水共长天一色”,一上一下,一前一后互为语境,音律,景色和意象融为一体,太美了。

如果是“乌鸦与白云齐飞,秋水共升天一色”呢?前面的语境不好,后面的语言好得了吗?

来看朱自清的《背影》中的两段文字:

“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儿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朱自清的《背影》,写他与父亲同到南京,父亲送他上火车北去的一段往事。单看上面两段文字,胖子父亲去买橘子,笨拙地穿过铁道,爬上月台,是不是显得很可笑?作者的泪点是不是太低,显得也很可笑?脱离了语境,把这两段文字抽出来,怎么看都不感人。

语境哪儿?在前面。祖母去世,父亲奔丧,回家变卖典质,还掉亏空,又借钱办丧事,家中光景惨澹,继而到南京谋事,心力交瘁,仍放心不下儿子,执意到车站送行,层层铺垫,读到这两段文字,你还笑得出来吗?

《背影》写送别,天上没有乌云,也没有下雨,但是读者却不会阳光灿烂,不会感到丝毫喜悦,这跟天气没有一毛钱关系。有关系的是亲情,是用亲情编织的语境。每一段文字互为语境,每一段文字都是美文。

还有更大的语境,那就是时代背景。

不要急于抒情,不要急于议论,不要玩弄优美的辞藻,把语境交待清楚了,把人物写活了,水到渠成。

最后用著名作家汪增祺先生的话来打总结:

语言的美不在一个一个句子,而在句与句之间的关系。

语言像树,枝干内部液汁流转,一枝摇,百枝摇。

语言像水,是不能切割的。一篇作品的语言,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好的语言是不能拆开的,拆开了它就没有生命了。

2022年11月30日于上海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