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模型 || 峰终定律:为什么要好人做到底,送佛送到西?
峰终定律由诺贝奖得主Daniel·Kahneman所提出来的,是指:人们对于某一段经历的记忆,只会记得高峰时和结束时的感觉,即“峰值”和“终值”的体验。峰终定律(Peak-End Rule)指的是,一段体验的开始后,高峰和结尾,往往才是人类心灵的记忆点,也是回忆的抓手。在这些关键的节点上,只要体验是愉悦的,那么对整个体验的感受就是愉悦的,评价也就是正面的、积极的、美好的。

上图是游乐场的常见场景,过山车可能排队30分钟,甚至几个小时,然而当我们真正坐上过山车,仅仅只能体验1分钟就结束了...
然而当我们再次回想起这个过程,大部分的人都兴致冲冲地说起自己结束时的惊险、刺激、兴奋。对于过山车的记忆,这就是峰终定律的一种应用。峰终定律是一种认知上的偏见,会影响人们对过去事物的记忆,在过去发生的事物中,特别好或者特别糟糕的时刻以及结束的时刻更容易被人们记住,人们记忆中对事物的体验往往决定于正向或负向的峰值和结束时的感觉,而不是平均值。所以在上述的游乐场例子中,我们更多时候记住了过结尾时刻山车的刺激,而会淡化排队的痛苦过程。
在宜家购物的时候,很多时候为了找一个小的物品我们需要绕着宜家走一圈,寻找物品的体验较差,而且有些时候我们需要自己搬运家具,但是过程中看到样板间展示的产品、较好的产品体验(峰)和结束时1元的冰淇淋(终),会让我们觉得整体的体验还是不错的,愿意下次再来。但是,请注意,如果我们把1元的冰淇淋放在购物的开头,结尾是麻烦的搬运物品和排长长的队付款,那很可能我们会对宜家购物的体验感大打折扣。
研究者曾对比了两位患者进行结肠镜检查经历的痛苦情况,患者A的检查时间较短,但在快结束的时候痛苦不已,患者B的检查时间较长,但在漫长的痛苦的最后,痛苦逐渐减轻了一点(如图B)。
那么你觉得谁更痛苦呢?整体来看,两个人痛苦的程度差不多,但患者B显然经历了更长时间的“折磨"。然而,当要求患者评价自己整个过程所感受到的痛苦时,却发现患者A反而是更痛苦的那个。对患者A来说,整段回忆都是痛苦不堪的,而对于患者B来说,尽管痛苦持续的时间更长,但最后的喘息让他的痛苦感受得以缓解。
在对快乐事件的回忆上也存在类似的矛盾现象,当研究者要求学生对自己的假期进行回顾,并评判是否愿意再过一次假期时,他们的结论并不基于自己在日记中描述的每天的经历的平均情况,而多由假期中最难忘的日子和结束时的愉快程度所决定。由此可见,当评价过去的某段经历时,回忆中高潮和结局往往是最终评价的决定性因素,过程其实是被我们所忽视的,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峰终定律。
为什么高潮和结尾如此重要:记忆的作用。那么,为什么高潮和结尾会在评价中发挥如此重要的作用呢?这其实是我们的记忆在从中作祟。当我们评价一段经历的时候,决定评价高低的并不是当时每一刻的真实体验,而是我们对这段经历的回忆,因此在记忆中最为清晰的高潮和结局则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由于人是情感性动物,随着时间的流逝,留存在记忆中的往往是印象最深刻的片段,琐碎的细节则会逐渐变得模糊。而由于结尾是发生的离我们最近的事件,我们对一段经历中结尾的记忆也相对更清晰。因此,和整体过程的平均相比,高潮和结尾的平均往往更能代表我们对整段经历的回忆。
好的结尾是成功的一半:善用“峰终定律”
餐馆的菜肴未必每一道都精致,但美味的招牌菜和精致的饭后甜点便可以让顾客赞不绝口。麦当劳漫长的队伍令人厌烦,但超人气的汉堡和店员真诚的微笑便可以一解之前的种种不愉快。奔波的旅行难以每一天都尽如人意,但在心仪之地的游玩和愉快的回程会让你对整段旅行都终生难忘。和时刻紧绷相比,把握好高潮和结局也许是带来美好回忆的更好方法。
生活中,会有这样的“幻觉”,称为”幻觉“是因为可能并不是自己心里真正想的,但就是会想到的事情。比如: 一个经常做好事的人,最后只做一件坏事,你会认为这个人以前是装的,真坏。去了一家很糟糕(服务员不理你、桌子没擦干净)的餐厅,最后给你打折还免费送水果,你会觉得其实还不错。我自己也是,一次演讲中的小瑕疵其实无关紧要,因为过程中的高潮与结尾的完美就足够弥补,足够让人印象深刻。
两个应用,一方面,面试。开场白设计不同:经历了前面7位的面试,希望我的到来可以让您耳目一新。适当提高音量:一直保持一个节奏的说话声音,容易让大脑适应下来,逐渐的不再活跃,减少思考的负担,同时也容易疲惫,此时需要调节说话声音的大小,让声音带着情绪(这也为什么演讲或者朗读能够让人记忆尤深的原因了)。不一样的收尾 :“非常感谢您提供这一次面试的机会,今天跟您也学到不少东西,相信在未来的工作当中一定可以给我提供相应的帮助(离场时保持自然微笑、关门时面朝面试官,退到门外)。如此,带给了面试官两个不一样的体验,在结束了10人面试的时候,如果有人问,这10位哪一位还不错的时候,往往会对你产生一定的兴趣,因为你不同于其他人。另一方面,社交。你刚刚认识了一位朋友,希望给对方留下一个好印象,那么好的开场固然重要,不过在聊天过程当中带给对方的体验更加重要。如果你知道”峰终定律“,我想你会这样安排你们的谈话。最开始是礼貌性的问候,然后是寒暄,近一步或你或对方开始提出一些问题,被问的人承担一定的回答问题的责任,然后你开始转换完全不一样的话题(比如开始讨论生命的发展,火星移民等),不过也要注意这一些话题带给对方的反应,如果是不好的体验那要及时终止。然后,是制造一些小的惊喜对话,比如你连续猜中了对方心里在想的事情、喜欢做的事情和一直没有敢做但很想做的事情。你们就会有相见恨晚的感觉。记住我们的终值体验,无论这一次的谈话有多差或多好,最后收尾都要带给别人非常好的体验,可以是礼貌性的问候或者直接坦白的邀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