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抄,多才多艺的格格

2023-12-01  本文已影响0人  f57b42734ec0

1889年,裕容龄出生在天津,她是家里最小的女儿。从小就是个美人坯子,巴掌脸、樱桃小嘴也很会说话,深得父亲裕庚的疼爱。

1895年,清政府需要派遣官员到西方国家学习与外交,裕庚则是其中之一的大臣。于是6岁的容龄跟着父亲远渡到日本。

有天,家里举办晚宴,小姑娘第一次见到日本的传统舞蹈,她被艺伎们曼妙的舞姿吸引,也想跟着学跳,但被父亲严词拒绝。

在清朝,会跳舞的都是戏子,是最低下的职业。而她是清朝的格格,不能做有失身份的事情。虽然被父亲否决了想法,但小容龄还是压抑不了内心的渴望,手舞足蹈地模仿舞伎的动作。

这时,一位曾经当过艺伎学徒女仆看到,她看到小主人跳得有模有样,就偷偷地教她日本舞。

有一次,一位跟裕庚比较要好的日本官员,携同自己夫人前来拜访。裕容龄向他们表演了自己刚学会的“鹤龟舞”,获得对方热烈地赞赏。事后,容龄却受到父亲的严厉批评,说她在外国人面前表演有辱门风。

幸得容龄的母亲出言帮忙,她说:“在海外,舞蹈被视为高雅的艺术,而不是低贱的优伶,我们应该入乡随俗。”

裕庚听完也觉得有道理,但他跟容龄约法三章,跳舞只能私下学习,绝不能上台表演。随后,他给容龄请来日本最好的舞蹈老师,一边学跳舞,一边学英语。

1899年,裕庚又被派往巴黎。11岁的容龄见识了不同国家的文化和艺术气息,极大地打开了她的眼界。

有一次,一位外交官的夫人到裕家做客。知道容龄在日本学过舞蹈,就向裕庚夫妇建议,邀请美国的舞蹈老师伊莎多拉·邓肯来教舞。刚好自己也有女儿,可以一起学舞蹈。

伊莎多拉·邓肯被誉为“现代舞的鼻祖”,她因创立了古希腊艺术的自由舞蹈在欧洲闻名。第一次见到裕容龄跳舞,邓肯发现这位东方小姑娘很有舞蹈天赋,十分乐意收她为徒。

邓肯(舞蹈家) - 搜狗百科

容龄确实很有才华,别人要练习十几遍才学会的动作,她练习几遍就会,而且还能把精髓体现出来。短短两年,小容龄的舞技就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邓肯逢人就说这是她最得意的弟子。

1902年,邓肯根据希腊神话故事创作了一个话剧,让年仅13岁的容龄担当主角。虽然曾经答应了父亲不能登台表演,但是小容龄在学舞过程中,被西方对自由的向往深深影响,决定抛开这层束缚。

演出当天,她表演了《希腊》和《玫瑰与蝴蝶》两个节目,没想到一炮而红。俘虏了万千观众的喜爱,还给她起了一个绰号“东方的蝴蝶舞后”。

父亲知道后非常愤怒,一气之下把她关到自己的房间里。父女两人冷战一个多星期。而容龄脾气也像父亲那样倔强,以绝食来反抗。

所谓母爱温柔,父爱深沉。看到女儿对跳舞的执着,裕庚再一次打破了自己的界限。不仅让容龄继续跳舞表演,还把她送到法国国立歌剧院深造。

1903年,裕庚任职期满,被清廷召回,容龄只得放弃学业随父亲一起回国。

2 一波三折,终觅良缘

当时正是八国联军入侵,慈禧太后想通过外交来促进各国关系。她急需懂得西方文化的人来给她科普以及当语言翻译,裕容龄姐妹可谓不二人选。

慈禧把他们召入宫中,封为“御前女官”,负责翻译和外交工作。容龄姐妹把西方的玩意带到太后面前,给她说有趣的故事,经常都会听到宫殿里传出欢乐的笑声。

据历史记载,这对姊妹花深得老佛爷喜爱。不但破例允许她们穿着西式裙装出入大殿,还在七十大寿当天,将两姐妹封为公主。

由于容龄熟悉西方各种舞蹈,所以她也成为了宫廷舞蹈家。每次有宴会的时候,她都要负责表演。在这期间,裕容龄有了把西方和东方的舞蹈融合、创新的想法。

裕容龄

据《清宫琐记》记载,容龄陆续创作了《荷花仙子舞》《剑舞》《扇子舞》《菩萨舞》等多种不同风格的舞蹈。值得一提的是《菩萨舞》,这个舞蹈融入了佛教的元素,无论服饰、妆容都是参照大乘佛教的艺术来完成的。

与此同时,裕德龄也到了情窦初开的年龄。据《清宫琐记》记载,德龄对光绪的印象很深刻。他五官清秀、眼神中总带点忧郁。

容龄总会弄一些小花招,去逗情绪低落的光绪开心。在空闲的时间,她也会教皇帝英语和西方的知识。光绪也很喜欢这位小格格,对她的事情很上心,冬天送大毛皮袄,夏天送解暑汤,还为她拒绝上门求赐的婚事。

虽然二人暗生情愫,但皇宫的四面高墙,对于接受过西方教育的容龄来说,无疑是压抑的。她期待有一天能像小鸟一样,飞出围墙活出自由。

1907年,裕庚病重要前往上海求医,容龄两姐妹获得批准离开皇宫回家。过了不久,父亲便离开了人世。孝期过后,家里有意让容龄嫁给晚清最后一个状元,这是父亲生前答应下的婚事。

不料对方却退了婚,理由是家里非常贫寒,配不上尊贵的格格。这对于容龄来说,可是个好消息,她也无法接受“父母之言”的包办婚姻。也因为被退婚,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人上门提亲。

直到1912年,大清灭亡,“山寿郡主”沦为平民。裕容龄认识了拥有少将军衔的唐宝潮,他曾经也在法国留过学,是“中国留学生入法国陆军学校的第一人”。将领配格格,可谓门当户对。

相同的留学经历让二人燃起了爱火,之后便在法国巴黎完婚。婚后两人回到国内为北洋政府效力,容龄负责做礼官,负责接待和翻译的工作。

在闲时,她参加义演筹款,帮助了很多贫苦百姓渡过难关,受到大家的尊敬和爱戴。容龄跟丈夫感情很好,相濡以沫十多年,几乎没红过脸。走过了战争,迎来了新中国。

3 晚年风波,孤苦离世

1953年,应周总理的邀请,裕容龄和丈夫到中央文官工作,负责一些史料的查证。她立志在有生之年,对中国的舞蹈作深入研究,为祖国的文艺事业尽自己所能。

因为常年跳舞,裕容龄身材纤细苗条,即使年过六旬风采依然。行走的时候,步伐轻盈还带着韵律节奏感。她衣着简朴,习惯性地在后脑梳一个发髻,一举手一投足散发着高贵与优雅。

1958年,丈夫病故,之后裕容龄一直过着寡居的生活。她写了一本《清宫琐记》,以朴实无华的口吻,把清宫时所见所闻记录下来,成为后世学者了解大清宫廷生活的宝贵资料。

《琐记清宫》 - 故宫博物院

谁料,这本书成了她的索命符。在十年浩劫期间,因为她是晚清的格格,加上在日本和法国跳过舞,被套上资本主义的尾巴。街上的人都来指责她,还有人来她家里,把值钱的东西都搜刮一空。

对于容龄来说,钱财不过身外物,有几片砖瓦保护就行。所以并没有如那些人所愿,出现落魄、痛苦的表情。但狠心的人们竟然把一位七十多岁的老人,拉到大街上拳打脚踢,还打断了她的双腿。当然,亦有传闻说容龄的腿是她伤心过度自残,但一个舞蹈演员竟难过到不得不自残,实在是让人叹惜。

裕容龄膝下无子,身边也没有人照顾。幸好,总理后来特批了一个女孩过来做她的生活助理,帮她买些东西、跑腿儿,聊聊天。虽然不能走动,但容龄每天坚持把自己收拾得很干净体面,身上雍容华贵的气质丝毫不减。

贵族没落,未必只有落魄,裕容龄用行动,诠释在逆境中的优雅

有人来探望,她从来不哭诉自己遭受的经历。她认为,不好的事情没必要记着,只会徒增烦恼。倒不如多回想些快乐的事,想想她的舞蹈、想想她的爱情,这样的日子才欢乐。

1973年1月,在床上躺了整整四年的裕容龄在北大医院逝世,终年84岁,“中国芭蕾第一人”从此陨落。

裕容龄一生为舞痴狂,她为了追求热爱的勇气、坚毅不拔的性格,无论放在什么时代,都值得我们学习和尊敬。虽然经历了悲惨的遭遇,但是她从容恬淡、波澜不惊的态度令人折服。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唯有忠于初心追求自己的梦想,才能在人生道路上留下足迹,从而实现自身的价值。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