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亲家庭的孩子,心理状态就一定比单亲家庭的孩子好吗?

2018-01-25  本文已影响0人  娓娓老师娓娓道来

    咱先来扒一扒婚姻制度演变的历史吧。远古时期,母系氏族,一女多夫。女性挑选多个自己喜欢的男性,和他们发生关系,生下多个孩子。这些孩子,大多不知道亲身父亲是谁,反正大家都由氏族部落共同抚养。后来男子在生产中逐渐展现了他的力量和作用,社会中心发生偏移。男性掌握财产权和交配权。由母系氏族的“从妻居”改为父系氏族的“从夫居”。生产力逐渐发展,产生了贫富差别。一些占有财产多的就想私吞财产,于是私有财产萌芽,阶级随之产生,婚姻制度也随之变化。私有财产占据最少的平民阶层只能恪守一夫一妻制,而权贵阶层却是可以一夫一妻多妾。且不说历朝历代皇帝后宫佳丽三千了,就是一般的达官贵人之家,不都是好几个老婆轮番伺候的。《红楼梦》里贾府的男人们,哪个不是妻妾成群还在外偷欢尝腥的。这种婚姻制度竟然延续了几千年。

      一夫一妻制只是近现代由西方传入中国的。它是现代文明的标志,也是女权意识觉醒的象征。而它在中国的历史何其短,准确来说,是新中国成立之后的事。为了遵守这个契约,西方发达国家包括咱中国把它写入婚姻法,以期人们可以自觉遵守。

   哪种婚姻制度更合理,更符合人性呢?美国心理学家曾经做过一次非常有趣的实验。他们让一位非常美貌动人的女人在大学校园里向男人们发出诱人的邀请:“你愿意今晚去我那里同我XX吗?”百分之七十五的男性当即表示愿意;另外百分之二十五的人虽然有些犹豫,但却希望换个合适的地方再聚。

     再来看国家民政局统计的数据图吧。

     中国的离婚率一直在攀升。2017年上半年全国新婚夫妇有558万对,同时也有185万对夫妇离婚。

      中国离婚率十强城市分别是北京、上海、深圳、广州、厦门、台北、香港、大连、杭州和哈尔滨。其中,北上深广位居前四位。

      国家民政部最新统计显示:全国各地离结比最高的是天津,离婚人数比结婚人数高达60.5%。中国离结比最高的前十个省市分别是天津、黑龙江、吉林、北京、辽宁、重庆、上海、内蒙古、河北和深圳。

     一纸婚约就能保证男女方百年好合吗?“永结同心,白头偕老”是否只是法律意义上的一厢情愿呢?日益增长的离婚率是否反倒更说明了人类的本性呢?各位看官,你以为呢?

    其实,国内双亲家庭的出现,也就区区几十载,还处于探索阶段吧。我们怎么就能非常认定双亲家庭就是正常的,非双亲家庭就是不正常的呢?同理,双亲家庭出来的孩子,其心理状态就完全好于非双亲家庭的孩子吗?

     且来读一读我的两位来自双亲家庭学生的来信。

     一娃问:“我妈妈最喜欢搓麻将,我爸爸最喜欢跟朋友出去喝酒。而我最喜欢玩电脑。我感到妈妈喜欢麻将比喜欢我还要多,爸爸喜欢喝酒比喜欢我还多。而我喜欢玩电脑比喜欢学习还多……我知道我要好好学习,可是我管不住自己。”

     另一娃问:“……我妈最喜欢给我报各种兴趣班,每到星期六日,妈妈就马不停蹄地带我赶各个兴趣班。我妈的意思就是让我拼命学习。可是我爸却相反,他跟我妈唱反调,她就反对把我送到各个兴趣班我心里当然认同爸爸。可是我表面上却不得不迎合我妈。陈老师,我是不是虚伪?”

     第一封信,娃平静的叙述背后是对父母的指责和不满。妈妈喜欢麻将和爸爸喜欢喝酒,如果仅此而已,我们会认为父母各自都有属于他们的爱好,蛮好。然而,孩子话锋一转:“我感觉妈妈喜欢麻将比我还多,爸爸喜欢喝酒比喜欢我还多。”细细品味,话里有话。可以想象:这个家庭日常画风一定是这样的:妈妈微信一喊,几个小姐妹一邀,围坐麻将馆里谈笑风生。爸爸电话一打,几个哥们一起,簇拥着往小酒馆一坐,天南地北地胡扯闲聊。可怜的娃,唯有把电脑线插上,电脑成为他的玩伴。孩子的感觉是非常敏锐而准确的。他不仅捕捉到了父母感兴趣的东西,他还发现自身不爱学习的原因是自控力不够。

     从孩子的信中,可以发现孩子的双亲都是自控力不够的人。美国心理学家凯莉•麦格尼格尔《自控力》一书告诉我们:“自控力,即自我控制的能力,指对一个人自身的冲动,感情,欲望施加正确的控制”,“意志力薄弱的人难以有好的控制力”。父母意志力薄弱、行为任性,势必影响孩子的思想和行为。孩子喜欢玩电脑不喜欢学习是父母种的果啊。这类父母姑且称为放任型父母,他们放弃做父母的责任,冷落孩子。从他们身上,孩子感受不到父爱和母爱。这类父母往往是产生问题孩子甚至导致孩子犯罪的元凶。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德勒在《自卑与超越》中说到有三类儿童不容易与外界合作,且往往会方向走偏甚至导致犯罪。一是从小被冷落的孩子;二是身体有缺陷的孩子;三是被宠溺坏的孩子。信中的孩子处于被父母冷落的状态中,与父母的安全感没有建立,可能会影响到孩子正常人格的形成。

     再来看第二封信,娃的母亲和娃的父亲思想观念完全背道而驰,娃处在夹缝中两面受害。母亲要管、父亲要放;母亲主张严格、父亲主张轻松。当管 的一方过于严苛时,娃势必会形成抵触,自然而然导向松的那方。当导向松的那方时间久之后,又会怀疑自我放松这样的价值取向是否正确。因此,这样的家庭,其教育效果是大打折扣的。孩子表面听从母亲,内心却听从父亲,或者内心听从父亲后又怀疑自己的听从。这势必会导致孩子阴奉阳违,导致人格形成的诸多问题。首先信中的孩子用“虚伪”评价自己,这是自我评价降低的体现。显然,这样的孩子更容易自卑,从而形成自卑情结。其次,娃正处于自我同一性建立时期。心理学认为拥有自我同一性的娃,会更自信,更能明确做事的目的和获得成功的幸福感。而父母两面性的教育方式势必影响娃对社会、性别、道德等的整合,影响娃达成对自我的整体认识,从而获得自我同一性。娃把很多心理能量耗在到底是听妈的还是听爸的,到底听哪个是正确的这样的认知上,他们缺乏自我同一性的构造,总处于迷茫、犹豫、彷徨之中,往往也就无法发现自我认识自我开发自我,更谈不上实现什么远大的理想了。

     由此看来,无论双亲家庭、还是单亲家庭,还是一夫多妻家庭,它们都只是婚姻的形式而已,这些形式无所谓哪个好哪个不好,它们其实并不影响孩子是否心理健康!影响孩童心理健康与否的是父母之爱心与耐心,父母情绪之平和与淡定,父母观念之一致与统一!看官们,是吗?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