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职场菜鸟成长记

你是否也习惯了老问题将永远存在下去?

2018-03-05  本文已影响3人  蓝茶2575

我由于扁桃体肥大的缘故,在北京市某三甲医院住了一段时间医院,谈一谈这段时间的感知见闻。

首先说一下结论,我所遇到的这家医院的内部工作系统恐怕是上个时代的庞然大物,稳健四星半,效率一星半。

这里不做医疗专业层面的探讨,只聊聊人们在面对长久存在的老问题时做出的不同选择。

关于机会的公平度

从大面上来说,只要不是特别急,听从安排,这里是不需要送红包的,患者获得治疗的机会相对公平。

然而细节上还是有个人操作空间的,比如,我为约一个床位等了半年(含春节),而和我同一个病房的一位先生只是约了不到10天就排到了床位,注意我们是同一科的,那么这里好像有一个问题,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半年和10天的差别?真的这么偶然?

关于效率

一个扁头体摘除手术在住院7天后才开始做,加上术后调理,到出院恐怕要将近一个月的时间;而与此同时,我的同事在若干年前是从住院到离开一共8天时间,一个8天可以做完的手术硬生生拖到一个月。

我能理解的是,医院首要追求的是安全,效率放在其次,问题是,随着医疗水平的提升,安全和效率在很多时候是不矛盾的,是可以并存的,不能停在必舍其一的老思想里,必须以发展的眼光才能有所突破。

比如,美国很多常见的手术现在都在门诊实施,不需要住院。对于需要住院治疗的病人,美国医院的住院周期(3-5天)也远远短于国内。这样既帮助病人节省了时间,也降低了住院期间病人交叉感染的概率。

有的国内患者和医院有所疑虑,担心治疗有术后风险,如果住院时间短发生紧急情况不好抢救。其实,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美国医生对病人的情况会有严格的评估,然后才会做出出院与否的决定,尤其是一流的大医院更是如此。而且出院后,并不等于治疗中断,病人可能还需要每天都到医院门诊治疗一段时间。

可以看出,美国医院住院时间通常比中国短,治疗效果与住院时间长短没有必然联系。如何确保安全的同时提高效率,是未来医院需要努力的方向。

关于信息透明度

这里是没有透明度可谈的,拿我这次来说,很多问题没有得到答案:

为什么要延期做手术?

等待手术的每一天我必须做些什么?

主刀医生在哪?

以及永远没有答案的“下一步该做什么”……

之前报道过医患关系紧张的很多故事,一些不明真相的吃瓜群众会替医院抱不平,觉得医院都是在救死扶伤却为什么会遭致抨击,其实当你身处其中就会感受到医院方的优越感和控制感,用一句话形容这种优越感就是:“你什么都别问,但必须听我的”。

然而,医院扮演的角色终究撇不开服务二字,收人钱财解决问题,这本质上与向企业提供商业策略的咨询公司,和向个人提供法律支持的法律顾问没有区别,个个都是人命关天,并且随着人们学识和财力的不断增长,医院的强势和优越感终究是底气不足。


提升医疗效率的两个思考

1.尊重患者的多元化需求

安全、建康当然是患者走进医院的第一目的,但在信息瞬息万变、机遇稍纵即逝的今天,让患者像上个时代那样静静的等病患慢慢痊愈是不现实的。患者可以等,可是市场、患者的客户、对手不会等,年纪轻轻的就入了佛系,那这辈子还有什么意思。

时代在变,患者的需求也在变,对抗或者视而不见只会徒增矛盾和不满,唯有迎接挑战才是明智的选择。

让竞争更充分

医疗资源稀缺,优质资源过于集中,工作效率低、态度差,是医院内部工作系统的老问题,然而内部流程过时、缺乏针对性的对医生护士的激励手段等等状况正在进一步让这位上个时代的庞然大物行走的更缓慢。

可喜的是,近几年我们已经看到了送药上门、移动挂号、在线问诊等互联网与医疗结合撞出的火花,未来还会有如区块链、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更多先进技术加入医疗领域,到时未必不会出现当年余额宝对银行的喧战,京东白条对信用卡的PK这般壮举。引入充分的竞争会改变现有格局,如果这种竞争无法从医疗内部体系产生,那就只好从外部产生。

面对所有人都看得见的老问题,你会选择改变还是默认?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