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岁前养性,七岁后养志

2022-08-27  本文已影响0人  盲观

七岁前养性,七岁后养志

2022-08-27

记得以前看过一个报道,美国的一所大学研究了很多人做了一个7年机会的社会报告:说是每个人的机会基本上都是差不多的,平均下来往往7年一次,前几次基本上把握不住,后几次基本没用,重要的也就是中间的那四五次,甚至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一生。

我看到的时候,突然想到小时候看的一本书,里面说了中国古代的一些道理,其中一条就是:七岁前养性,七岁后养志!

不管怎么说,都算是有异曲同工之妙, 特别是这个七的年限,毕竟一周是七天。在以前的时候,我说过中国古代的一、三、九,看来每个数字都有它被人类所赋予的意义所在。

在古代,我们常说三岁看老,其实看的就是这个“性”。前几天我刚说过招聘的时候,应该注重“性”而淡化“技”,毕竟你可以很容易的教会一个人技能,特别是一个有良“性”的人,就更加如此了,但你很难让一个不好的人变成好人。

三岁看老看的这个“性”,在古代很受重视,所以就有了一大堆的规矩,在七岁前就让你知道并学习,在之后也就是强化的过程,所以古人小时候获得者并不愉快,毕竟规矩太多,或许如此,所以有时候我们看书会感觉很多古人小孩很死板的原因,就是因为他们七岁前的原因。

而七岁后呢?养的是志气,其实在我看到那个社会调研的时候,我修改了这里面的一些东西,我把它分成了两段,一段是7-14岁,为养志气阶段,14-21岁,为养知识阶段,其实还有21-28岁,为养智慧的过程。

我这样说的时候,大家肯定很奇怪,逼近古代的一些小孩子四五岁就开始读书了,不是应该养智慧的阶段更早吗?其实不然,首先第一点,四五岁开始读的很多书,大部分都是养性的,其次就是,他们那个时候仅仅是死记硬背而已。我以前写过一篇关于我对于教育的看法,其中一个我特别不理解的点就在于:我们什么都不清楚的时候,写未来的规划。记得当年我写的时候我都懵了,因为我完全不知道该如何去写。就像是我很不理解为什么我们小时候要考四大名著的原因所在。一本本那么经典的书,到最后变成了一个死记硬背的东西,摔孩子的是谁,倒拔垂杨柳的是谁等等,导致孩子们一说四大名著就是我都读过了,你是真的读过了吗,你理解吗?

古人看书要求的是死记硬背,因为那个时候记性好,我们现在的很多诗词其实都是那个时候被背诵下来的,就是因为那段时间记忆力好,等都被的差不多了,就开始讲解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就是理解的过程。

1-14岁都可以说是死记硬背,14-21岁时理解的过程,21-28岁,就是融会贯通的过程,所以我们看古人的一些年龄,大概就是在这样的时间段内的历程,其实说白了,就是让你在该懂的时候懂一些自己要懂的,这个才是所谓的八股取士,如果仅仅只是死记硬背,那么你认为为什么古代那么多的科举才有那么几个状元?

他们都是人中龙凤,有死记硬背的八股文,只是他们和人中龙凤还差别较大……

————完————

笑古笑今,笑东笑西笑南笑北,

笑来笑去,笑自己原来无知无识。

观事观物,观天观地观日观月,

观上观下,观他人总是有高有低。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