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释道三家说的是一回事,你读懂了吗?(中篇)
佛法——因果不空与积极入世
很多未明佛理的朋友认为,佛法讲究万法皆空,学佛就是用清规戒律来克制欲望,以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精神来渡人渡己。其实不然。
佛法大义围绕苦集灭道这四圣谛展开,将人生放置在前生后世的因果相续里。佛法本无二乘,只是佛陀因众生根性的不同由浅入深进行了讲解。《法华经》中,借世尊之口表达了学佛渐次顺序的来由:先以极乐世界为利诱,再以众生皆度为旨归。于是那些初读佛经的弟子,就容易误入歧途,以为佛法仅就是《心经》字面上的空色不二,以及《金刚经》中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于是不敢再深究了。殊不知,正是由于证得空性以后便浅尝辄止,不再深入,才与真正的佛法旨归失之交臂。
粗读经典的朋友因不明义理,以为佛法就是教人放下欲望,消极避世。其实放下欲望,证悟空性只是修行的入门阶段。佛法讲的是宇宙万物之间的相互关系,这些关系的成就以十二因缘为条件,令万事万物在因果律的作用下互相牵引,共同构成这个世界。
儒家倡导“不语怪力乱神”,要求个人把主要精力集中在顺应社会和改造自己上,而后就能修齐治平,治理好国与家,实现人生价值。也可以说,儒家培养谦谦君子的主要价值,就在于他们的脚踏实地。而佛法把宇宙实相描述为“真空”、“妙有”,认为人生的目的是借助慈悲心和出离心,为天下众生同归极乐而立志修行。
佛法被人为分成了大小乘,其实是将小乘的追求自我解脱,与大乘的追求同归极乐完全割裂开来。《华严经》说:“四生九有同登华藏玄门,八难三途共入毗卢性海。”释迦牟尼得道成佛,是脚踏实地修行开悟的结果。佛不是什么神话人物,而是实修实证的觉者——觉悟的人,也是人生的大导师。
成佛最主要的目的是慈悲觉悟,普度众生。不管什么出身,何种身份,都可以通过修行开悟,从而迷途知返。佛家的四位菩萨——观音、文殊、普贤、地藏,分别从悲、智、行、愿四个角度,以典型形象的象征手法,对佛家修行的四个途径进行了归纳。
如果说儒家的君子是其行为标准,“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是人生价值追求,那佛家对应的标准就是圆满觉行的世尊如来,价值追求就是发大菩提心,以出世之精神做入世之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