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3年感悟:尽量只做对的事情,而不是纠结把每件事都做对。
最近被几个小伙伴问到每天的时间安排,精力管理,项目管理的,是怎么做到每天做那么多事情,还能都做的好的。在这里正式点回答一下吧。我觉得还是自己找到了一些规律,了解到 一些行动方面的常识,也和圈子有关系。春节的时候,我为了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春节假期的时候,白天晚上都在看书。那会正好状态也好,我就顺势看了好多书,让我度过了一个读书阶段,看到后面,是挺想吐的,不过看完有收获,这个是事实,理智告诉我要继续好好看书。
到了后面,看到鱼堂主的社群在招人,那会他已经是我教练了,所以就快速加入了,也是跟着群里的节奏,我开始了一周五次的500字读书写作打卡,没有落下过,哪怕没有感觉的时候,抄书也抄过来了。再到后面,升级到核心群,群里又做了一个一周5篇1000字文章的打卡,我也是一周不落的跟下来了。
我自己的社群&公司部门的社群,大概是3、4月份的时候,开启了每天打卡所思所想的行动,我也是一天不落的跟下来了。再到最近,被海哥启发后,我决定在公众号日更写作,也进行到2周了,也基本上稳住节奏了。哦,早上找眼镜,差点要靠手机打字了,意外真是随时都有啊,每日规律行动不容易是不是,确实是的..... image哦,还有8月1号启动的线上读书会,对我的读书习惯也是一个挑战。因为我们需要每天看书1小时,写读书笔记也要花半小时左右。那意味着,我一周的阅读时间,起码要7.5小时以上。此外,我每个月还都会入新的书单,书不能堆在那里不动啊,我还要分配额外的读书时间,把它们一一看了。对,我7月份在圈里发过一条flag: 9分输入,1分输出。现在的所有行动,都尽力在靠近这个目标状态。
除了打卡类的行为规范,我遇到能力范围够一够能到的,锻炼自己能力的机会,就会快速拿下。比如今年以来一次次的对外分享,线上的居多,也做了好几场直播分享,还有volg视频。最近的一个就是,我想把保险基础知识再重新复习一下,周二的晚间培训上,招募辩论赛成员的时候,我报了正方教练的角色,时间在8月底,所以这也是一个有压力有难度有挑战,但又能努力够的着的行动目标。7月份,我还给自己加了2个英语打卡的任务,目标很纯粹,我想为以后读英文原版书籍,探索知识的源头,打基础,每天要半小时时间,一次没落下过。说了这么多,还算是有诚意的,因为我把时间线都说了,有心的伙伴,应该已经找到答案了:为什么我能做每天做很多项目,还都能做好。关键词是:耐心、尊重惯性。大家可以看看我的这篇文章,对打卡习惯有一个了解,说不定你也可以试试打卡这种很约束的形式,有用最重要。
我们花了那么久养成的坏习惯,怎么可能指望一下子顿悟后,就能改变呢?那是一种贪婪。所以我们要去发现规律,尊重常识,理性地去行动,而不是靠每天打鸡血,我们是人类,鸡血怎么行?再来说一个词:时间颗粒度,“指的是一个人安排时间的基本单位。这个词我是去年知道的,印象深刻。之前网上流传的王健林的每日安排表,被大家称赞。我值得对时间颗粒度执行的很好的一个人,是刘润。我去年特别爱看他的文章,几乎每天都看,有天他推送了篇文章,讲他的一天。我简直是跪着看完的,到现在都在以那样的一天为目标,为参考。
感谢互联网传播,感谢书籍,能让我看到很多目标们。回到我们的标题,尽量只做对的事情,而不是纠结把每件事都做对。看似和文章内容不搭边,实际上很有相关性。因为我们最重要的是,不是去看有什么事可以做,而是专注手中能做好的事情。但也要经常提醒自己,做最重要、最有用、最擅长的事情。那必然会遇到“尽量只做对的事情,而不是纠结把每件事都做对”这样的尴尬选择时候,是的,在适当的时机,果断放手手里的一些事情,换去做更新进来的事项(假设的前提,我们有很多事项在做哈)。这不叫放弃,这叫进化。
但放眼看去,应该还是,我们是在专注在一个事情上,不知道我说的明白不。举个栗子,我做个人品牌,核心不变的就是我一直在学、在学、在分享内容。变化的是我做朋友圈、微博、今日头条经营,但核心还是我还是在内容输出,平台是载体,在变化没关系。再举个栗子,我做社群运营,核心不变的是我做社群,变化的是我做了成长社群,合作运营了读书会、自媒体社群,接下来还打算运营一个服装的社群,甚至也打算做保险的社群。这里不变的是社群运营本身,变化的是社群的领域。我上面举的栗子,做的事情挺多的,大家不要盲目学习参考哈。
你们需要耐心花时间精力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也需要大量的尝试、试错。有一个核心关键点“要冒险,但也要稳赢不输。****”可以这样理解,就是你要有信心、有热情、有能力把开启的项目运转的越来越好,这样即使项目中止了,你不是因为撂担子跑路了,而是有更好的选择了,这也是对个人品牌的一种保护,特别重要。
2019,能量很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