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市见闻之老城区
27日,游荡在乌市的第五日,也是离开乌市的最后时光。待初来乍到的热情逐渐退却回落,心境也回到了平常的状态。这时,想去看看当地人素日的现实生活。
逐渐远离同质的林立高楼,漫步于乌市的老城区,沿着南北走向的主街道行走。在手机导航的提示下,拐向一边的狭窄巷道。长度约三四百米的街道,一眼几乎可以望穿。然而,触目可及的古老建筑、地道美食和异族人们,那些属于新疆的独特记忆,如磁石一般,吸附着我的身心。
路过一家烧烤店铺,不锈钢浅底拖盘里盛满刚出炉的包子,均匀齐整,薄黄酥脆,用高凳托起随意置于店外的显眼处。 一旁的店员,用柳条串起肥瘦相间的小块碎肉,架在炭炉上翻转炙烤,肉和植物混杂的香味四处弥散。平日热衷素食的我,却难以抗拒烤包子和烤肉的直白诱惑,忍不住尝个鲜。果然,外焦里嫩,肉质鲜美。

隔街相望,土黄色的木条交错连接,形成网状。透过规则的格子,可见里层的湖蓝色墙面。横跨房屋的笔直白绳,固定在门窗朝上的位置。白色的塑料小盆悬挂之上,蓬勃艳丽的花朵惹人注目。透明橱窗里,穿着红色制服的面匠师专注地劳作。

附近隔开十米左右的凉皮小店。横平的木质长条拼接成小屋外形。进入内室,方寸之间却井然有序。整洁的柜台,干净的餐桌,几支素雅的百合兀自绽放在窄小的窗台。碗里切成长条的新疆凉皮,给人厚实之感,佐以花生粒、芝麻粉、胡萝卜丝、黄瓜丝和碎香菜,浇上汤料,自有新疆凉皮的独有美味。

出门向前,被排成单列队形的人挡住了去处。原来,几米距离,一店隔开处,是一家特色烤馕店,索性模仿当地人排起了队伍。用铝皮包裹的方形火炉置放在店门外的角落,做好的生馕贴进火炉内壁,待高温烘烤三五分钟,一旁的异族小哥便将长把的火钳伸进馕坑,小心取出薄脆的肉馕饼。可惜,胃里没有多余的空间,无法即刻享用,只能晚上用来在火车上加餐了。

流连于这活色生香的平实之中许久,才决意转场另一个古老街巷。结果,却是以大巴扎为中心,兜兜转转,反反复复。几个小时暴露在夏日之下,闷热难耐,精疲力竭。潜意识里感觉无限接近目的地,却最终擦肩而过,成为心底未解之谜。可是,一路走来,见过的人和物,都成为记忆中的风景,那些求不得的遗憾也变成了旅途中的故事。
晚上的火车,暂且告别乌市。下一站,李娟的阿勒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