缓慢成长

2020-12-29  本文已影响0人  龙山月

      人家确实厉害,读了就能记住,且能应用。“浸染了血渍”“不是年轻的为年老的写纪念文章,而是年老的为年轻的写纪念文章”“俺婆婆非让去,有啥看头”这样一些语言,自然的出现在人家的嘴头,因为才教读了这几篇文章,文章中的词句就活跃在了他们的嘴头,真是佩服。记得住,用的上,用的巧妙。

         而自己脑中一面茫茫然,没有留下多少词句,只是模模糊糊的感觉是好文章,耐读,耐品,一个字,一个词,一句话,都是那样的雅致,读了,如吃蜜。可要能自如运用文章中的句段,就没那水平了。一则是悟性,一则是熟悉程度所限吧,自信读的遍数不亚于他们,想起那天对一个人说的话来,她说读了唐诗三百首两遍了,可没什么效果呢。读了,没效果,怎不让人气馁?可不读更没提高的可能吧。我出主意说,读了,还的背下来,背熟,吃透,试着去用。可哪有那么多时间呢?背一首算一首,通一首算一首,就如当初所说的对《论语》的态度,读一章是一章,践行一章是一章。务必试着去用用,去拽文,诗句在用中才活起来,要让它们成为自己的语言材料试着去搁置在相应的位置,或者用一句,甚或一个词,乃至用全诗,引用化用,方式多种多样,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我们学了诗,背了诗,得让它活跃起来,运动起来。见到物,看到景,邂逅人,遭逢的事,都想想可用那句诗来说一说,或比一比。常这样想了,常这样用了,诗词活在了口头,也就有了效果。

          岂止语言活跃在嘴头,思路,思想,情感,景色,人物,等等,都可让它浸润自己,去模仿,去使用,去创造,去生发。去做一回幽并游侠儿,去做一回西山鸾鹤群的隐者,去青溪,去北山白云里,去会当凌绝岭,去长歌吟松风,去听琵琶的大珠小珠落玉盘,去听李凭的十二门凝紫光,去看秋色从西来苍然满关中,去生活在那一首首唐诗里,将是怎样的一种愉悦和欢心?

        写文章没思路,去问杜甫,去请教王维,去学李白,去叩问孟郊,去请教张九龄。脑洞应会大开吧,有这样多名家指点教引。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承认自己的积淀不多,悟性水平不如别人,《礼记·中庸》:"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这番话可作为我的信条,学习信条。从将文章的词句读记在口头开始。努力永远不迟。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进,进,虽然缓慢,也是在进,在成长。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