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使我快乐 思考让我深邃
2020年10月16日晚上七点,如皋市教科室主任袁玥主任做客项城课题cctalk直播群,他致力于微型课题研究的研究,对微型课题研究基本问题的认识以及实践经验得到普遍认可,先后在《中国教育报》《中国教师报》《上海教育科研》《江苏教育》《江苏教育研究》等报刊杂志发表了专题文章,并出版了专著《教师微型课题研究指南》。
在今天的讲座中,袁老师通过一个一个丰富的案例,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地讲解了如何在实际工作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表述问题等方面的内容,而这些内容是有效进行课题研究的基点。
袁老师首先分享了问题的提出,提出问题要有学习意识,问题意识,反思意识,问题是课题研究的出发点,努力重要,方向更加重要。
通后学习能看的更多,更远,更透彻,通过提出问题让学习更有效,通过反思使问题更有针对性。袁老师今天的讲座用经济学,社会学,医学,心理学知识滋养我们的时候,也在用生动的案例告诉我们学习的魅力,他能指引我们看到不一样的风景。李镇西老师也说过,他的成功之道就是坚持读书,坚持实践,坚持思考,坚持写作。
听了今天的讲座,真是受益匪浅。无论是教学方面,还是班级管理方面,甚至是育儿方面,自身成长方面,袁老师的分享都给到我新的思考。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告诉我,不是做的越多越好,重复的越多效果越好,要注意把握一个合适的度。通过班级卫生打扫问题的分享,我理解了“路径依赖”,也更理解了好习惯早养成的重要性。一个人一旦养成好习惯,就会越来越好。一旦一个不好的习惯养成,就会很难改变。
班级人际关系靶型图,提醒我们要关注学生的社会属性,关注班级运行的现象和规律,正式的集体有共同的价值取向,共同的理想,松散的群体和集体是有本质区别的。要管理好班级的正式群体,不能头疼医头,脚疼医脚。
医学视野让我们考虑学生的生长规律。握笔的部位偏低会造成学生歪头。
如果问题需要思考,需要反思,那么袁老师告诉我们常识性的问题也需要反思。课堂四十五分钟的长短问题让我们反思其科学性;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让我感受到教师苦口婆心背后的无助,如果有办法,我相信所有教师都不会选择伤害师生感情。
这也让我想起了一万个小时定律,一万个小时的重复真能成功吗?读了《刻意训练》我更坚信,一万个小时定律前面应该加上专业训练。
最近,经常有人说“你的贫穷限制了你的想象。”我想,这个贫穷不只是物质,更是精神上的贫乏,精神上的贫乏限制了我们对教学、教育的认知。感谢袁老师带来如此丰富的精神食粮。我想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当我们再看学生的时候、看课堂的时候、看司空见惯的现象时,我们的思想会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