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伏妖篇》:世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
不大愿意去电影院看这种以“伏妖伏魔”命名的片子,一听就像是场闹剧。可《伏妖篇》上映了,我却说什么也得掏这张电影票,算是给上一段执念以善终。
片如其名,如果你觉得名字听上去太闹了,那么恭喜你,整部电影看下来,跟名字相比真是闹得有过之而无不及。大写的“装疯卖傻”漫天乱飘,飘得人眼花缭乱。
可星爷无疑是绝顶聪明的,他一早就知道,看客们定会为其买单,尤其是有过上两段教训之后。前两部西游题材的电影,起初的口碑并不尽如人意,谁叫他隐藏的太深,人人只觉“瞎胡闹”,而胡闹背后的深情与心酸,则是后来的翻案了。
这部《伏妖篇》更是继承了一贯的胡闹与无厘头,锋芒毕露,毫无收敛。
片尾字幕几近结束,最后的最后,有这样一幕:放映厅里,头发花白稀松的老大爷,从黑色袋子里掏吹一个大喇叭,对着苦苦等待的观众说道:“不是大片,没有彩蛋。假如是大片,怎么会没有彩蛋?再重复一遍,不是大片,没有彩蛋…….”
身旁等得早就不耐烦的弟弟趁势说道:“嘿,果然没有彩蛋啊。”
我问他,你没有看出刚才那个人是谁吗?
“啊?不会是周星驰吧?怎么这么老了,跟个老头子似的。”
岁月催人老,星爷也不例外。而孤独的人,老得更快。功成名就头发花白之际,再来客串一回不起眼的“死跑龙套的”,煞有介事的自嘲一回,看上去着实像个收垃圾的老大爷。
这,就是给观众最大的彩蛋吧。
—1—
为什么观众总是乐意为周氏闹剧买账?
时人有一个坏习惯,喜欢给事物分层分级。我们在谈电影的时候,习惯提到三个层次。一是逗人一笑,二是令人感动,三是引人思考。
周氏喜剧好就好在,即便你读不懂他,也能图一乐呵;哪怕你是水泥心一颗,雷打不动,不愿为儿女情长所动容,也能看个热闹,甚至学几个段子,陶冶一下幽默情操。
《西游·伏妖篇》更不止于看个热闹那么简单了,抛开精神内核不谈,爆裂的视觉特效以及颠覆传统的造型也让人大饱眼福,值回票价。
当然,特效等技术层面上的归根到底只是表象,真正能留住人心的,还是一部片子的内核。能让人笑中带泪的,一定比没心没肺大笑的更深入人心;能让人不时回味的,显然又比风过无痕的更加讨巧。
曾被《西游·降魔篇》打动过的人,多半不会对《伏妖篇》过分苛责。两部片子之间的的前铺后续关系很明显,降魔篇说的是取经之前玄奘收服几个徒弟的故事,伏妖篇则讲的取经路上与妖魔鬼怪斗智斗勇的过程。
就感情线而言,玄奘从刻意隐藏对段小姐的深爱到溢于言表、念念不忘,从一再躲避、抵触男女情爱到坦诚面对自己的欲念,从佛在口头上到佛在心中、在路上,其实是一个越发豁达与坦诚并逐渐成熟的过程。
—2—
关于几个主角形象对传统认知的颠覆以及对原著的继承关系,我在上一篇《西游·降魔篇》:和有情人,做快乐事,别问是劫是缘中已经探讨过了,在此不过多赘述。
比较感兴趣的仍是唐僧这个形象。在这部片子里,身为人师的他虚浮又暴躁,对徒弟动辄打骂,对女色毫不避讳,对旧爱念念不忘,难道这是成长了的表现?
想起《降魔篇》中一段情节:
师父啃着鹅腿,问玄奘:"你想不想吃?"
玄奘说:"不想。"
师父颇有深意的嘿嘿一笑,道:
"你嘴上说不想,心里却想;我嘴里吃着鹅腿,心里想的却是佛祖。"
上一部的玄奘傻气逼人,一股子执着与正义凛然全写在脸上,动不动就“我要追求的人间大爱”,恨不得全天下都知道他的远大志向;如今的唐僧,虽依旧执着于取经,却俨然学会了装疯卖傻。嘴上说着“我要小善陪我去取经”,心里想的却是如何将其超度,假作真时真亦假,虚虚实实,反而让人摸不着头脑了。
从偏执尖锐到圆润自如,他还是那个玄奘,唱着《儿歌三百首》,相信感化的力量而不是赶尽杀绝,不同的是,他发现了乱世中明哲保身之道。人生苦短又漫长,一板一眼多么无趣,连苦行僧都不再愁眉苦脸,我们又何必天天苦大仇深的呢。
突然觉得,闹剧嘛,看看也无妨。
说是装疯卖傻,实则是形势所迫。内忧外患、水深火热,逼得人不得不心生妙计。片中分波出现的蜘蛛精、红孩儿、白骨精显然都是九宫真人的手下,目的是离间师徒四人,瓦解取经团队。唐僧将计就计,配合她们演了一出师徒离隙的大戏。
戏是做给妖精看,感情却是真的。四个人的心又何曾齐过?孙悟空被紧箍咒折磨之际,八戒和沙僧便出主意把死和尚做掉;而唐僧在大喊:“难道我心爱的女人都要死在你的手上”时,我不相信,他没有动过怨念。
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一路走来,他也沉沦苦海,饱受折磨。唐僧不远十万八千里的取景,说是为普渡众生,同时也是自救。
—3—
伏妖篇为什么看起来没有降魔篇感人?
在降魔篇中,每只妖都有着深厚的情感背景,而到了伏妖篇里,却因为刻意追求喜剧效果而略显单薄。唐僧一味装疯卖傻,实在不像一个经历过爱别离之苦、参悟生死之人,男主过于年轻,虽然极力模仿周氏语气与效果,但仍差强人意。
猴子一味耍酷,曾经的深沉与阴险似乎不见了;八戒看见大长腿就扑上去,完全忘了当初“杀遍天下负心女”的誓言;让我另眼相看的,却是一直以来被人觉得老实、憨厚的沙僧,一只因为救人被误会、杀害而沦落的鱼妖,冷眼旁观,麻木不仁,似乎看透了一切,也不在意取经还是回老家,反正日子也是对付着过罢了。
沙僧早就看透了师父的套路,但人外有人,还有仙,有佛。套路一个接一个,你永远接不过来。
整片的终极大boss九宫真人,原来是如来座下九头神雕,法力强大到可以变换出几尊如来神像,让人不禁思索:为什么如来总看不住自己的坐骑和宠物呢?要么是故意的,要么是疏忽,至于愿意相信哪个,我就不多说了。
九宫真人之所以推崇“随心随性大法”,无非是受束缚惯了,故意和正统做对,你让我规规矩矩,我偏要随心所欲。被如来收走之际,她说了一句:这么多年,你从未正眼看过我。
这个贪玩又花痴的形象,让我想起徐克《青蛇》中的小青。
小青曾盘桓在法海身边,使尽浑身解数去诱惑他,结果求而不得;九宫也是,因为被忽视才怨念极深,下凡来找乐子。法海是极其虚伪的,心里的小兽明明被撩拨的四下乱撞,还故作镇定,一本正经,像极了《降魔篇》里说只追求大爱的玄奘;佛祖,还是心无旁骛的佛祖,因为我不敢乱说,你也不敢。
—4—
我时常觉得,自己永远成为不了一个合格的影评人。作为一个学电影又自诩懂电影的人,更是惭愧。因为自己太感性,太容易被感动。有时候明知道是桥段,却总是不争气的泪湿了眼眶。
比如一生所爱音乐响起,段小姐的容颜再次浮现,我竟比唐僧还要激动。玄奘说:我心里再也容不下第二个人了。那一晚的白月光,足够他回忆一生。
归根到底,“情”之一字,仍是星爷所追求的终极精神内核。我一直相信星爷不是个浅薄的人,因为他足够孤独。经年的陈酒,怎么会没有味道。
回到最初的话题,我们为什么喜欢周星驰?因为他的片子,人人能懂,老少皆宜,小孩子觉得打斗很精彩很过瘾,老司机看出别有洞天,当然还有不少诸如我类的少女心,一边窥屏一边感叹“啊,好痴情好感人!”
好的文章、电影,都是让人觉得有共鸣的,而大智若愚者,会让你觉得与其相处时如沐春风,而不是隔阂重重。世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会说这样的话的,多半高明不到哪去。同样是人,谁又能比谁聪明多少傻多少呢?笑别人看不穿时,你在人家眼里,不过也是一出戏罢了。
人人皆有所得,就是影片的高明之处。此中真意,能得几分,看个人的造化。而个中心酸,就不足为外人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