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想法读书

094#抉择:理性为之,除非它是非理性

2023-03-17  本文已影响0人  陈三皮皮

2023年3月17日 皮皮陈刚

【书中原句】

抉择:理性为之,除非它是非理性。

理性的特征之一,是观察者与被观察者是分开的,不能掺杂一丝情感、一丝关联。科学实验最忌“实验者效应”——观察者的意图渗入观察情境,左右观察结果。新的决策理论却认为,决策者不能孤立于决策情境之外,甚至决策者就是决策的一部分。

理性的心理学家就像这些乡下人一般,忙着规范理性的、客观的、科学的心理现象(包括决策行为),却忽略了观者自身。须知,在人的“现在”经验中,未来是不存在的,只存在于人的想象与创造之中,无法理性分析。全方位的抉择(holistic choice)必须同时运用左脑与右脑,深思过去,熟虑将来,对决策保持适度弹性。左脑理性而逻辑,右脑感性而直观;深思过去用记忆,熟虑将来用想象。而弹性,宛如对过去与现在的反思,也是一种两面工具:能够适应改变,也能创造改变。对改变有所适应,意指改变旧有习惯;对改变有所创造,意指发明新习惯。

运用这些新策略——左右脑并用,弹性应变——的必然结果,就是产生选择的不一致。一个人不可能在弹性、创造而又调整的氛围中缔造出一致的结果(也许唯一的一致,是每次的结果都不一致)。结果的不一致除了上述这些新策略的运用外,更大的关键在于做决定的这个人。人的独特性与完整性,呈现在做决定的过程中,是绝不能套公式的。总之,面对结果的不一致性,习惯于接受一致性的现代人必须具备的观点与态度,就是积极的不确定。

很明显的,吉雷特的企图并不在革旧法的命,而是一种革新。他看到旧方法的缺陷,希望扩大咨询师的视野,协助当事人启发“非-客观”、“非-理性”的天赋,左右脑并用,才能有能力面对新环境、新生涯变幻莫测的抉择。读者也许会问,面对未来的不确定(怀疑、模棱两可),人还必须保持积极的心态(安适、自信),这不是矛盾吗?答案仿佛不是否定的。吉雷特认为这才是未来成功的决策者必须具备的态度;他把生涯决定者带往一个严肃的哲学思辨:面对未来的世界,人如何主宰信息、如何主宰自己。吉雷特正站在一个嵯峨峭拔的山顶上,将未来的生涯决策取向带往一个同样经纬度的高峰;是垂悬绝壁,抑或是万水千山,对于山下的凡夫俗子,或许是一段有待千里跋涉的路程。

【核心概念】

  抉择:理性为之,除非它是非理性。

【个人体验】

  每个人都有感性的一面,也有理性的一面,视其多寡而已。在抉择时,如果过于理性,忽略感性的一面,则其决策往往失于冷漠疏离,甚至忽略了自身感受;但如果过于感性,忽略理性的一面,则其决策又难免太过上头,未能理性评估影响决策的相关因素,在其后难免陷入后悔之中。如果在抉择时,充分考虑到当事人自己的理性一面,也考虑到其感性一面,以一种弹性的、灵活的姿态来应对人和事,才能作出理性感性兼具,经过整体权衡评估,可以更全面地体现自己意志的抉择,并且因为其灵活性,可以拥有更多的发展可能性;同时因为自己身心意志的和谐统一,有了广阔的胸怀和更强大的能力,来适应外界的变数,同时可以创造更多可能。

【行动指引】

  身心合一,未来可期。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