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干活的牛星光璀璨简书文学随心而动

别再只看“分数”了!

2022-04-16  本文已影响0人  南乡游

学习的最大动力是兴趣,而“分数”和“考试”似乎有神奇的魔力,能让人失去学习的兴趣,同时残忍的剥夺“喜欢”的能力。

这个世界有太多美好的东西,“兴趣”是走近它们的第一步,然后通过学习加深了解,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能收获很多的快乐和成就,在发展和探究中成就自己,在兴趣中享受“内啡肽”带来的快乐,而不是“多巴胺”。

然而应试教育却强行将成绩作为学习唯一意义,可以通过分数来一票否决“兴趣”,在学习的过程中,家长考虑更多的是能否取得分数,我无权说这样是对是错,但若是这样进行下去,孩子将没有童年,他们将失去“创新”、“探索”的精神。

我的童年一直到大学,一直都在考试,我是幸运的,因为考出来了,但我一直记得在大学时教授问我的爱好是什么,我竟发现我没有爱好,我想说是“学习”,却发现我其实不喜欢“学习”,但后来想了想,那不是“学习”,我只是会“考试”,却也不是王牌选手,要不然直接考进北大了。我甚至都不怎么会和人沟通,我喜欢一个人“孤独”,这样就没人能打扰到我,十多年来都是一个人在做作业然后考试。

因为在大学里面分数虽然很重要,但不是那么重要了,一群和我一样的人在大学里面终于还是选择解放自己,他们迷上网络、抽烟、旷课……压抑了十几年,他们误以为不用学习就是最美好的事情。

然而不是这样,他们只是被应试教育整怕了,失去了“喜欢”的能力,当需要“学习”时,他们已经失去了“探索”和“兴趣”,取而代之的是压抑了十多年的“疲惫”,一听见学习就“累”!

一个好的童年成就人的一生,一个悲惨的童年需要一生来弥补。

在应试教育下,最应该呵护的是孩子的天性以及学习的兴趣,发展他们探索生活的能力,如何兼顾分数和兴趣显得格外重要,毕竟当下高考还是相对比较公平的选拔形式。

偶然看到了一篇考进北大中文系的学生“王卉媛”写给“周国平”的信,信中写道学习的兴趣让她脱离书本,超脱课程,比如她喜欢阅读英文小说,让她的英文学习只是成为顺带的事情,不在纠结于语法,甚至在不知道语法的情况下,英语成绩却一直名列前茅,这是兴趣的力量。

她是幸运的,然而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让很多家长变得急切,缺乏耐心。在成绩的攀比下也让孩子变得焦虑和不安,学业压力越繁重,成绩让孩子误以为只要成绩好便天下无忧,成绩差便一无是处。

孩子总有一天会离开父母,评价他一辈子是否成功更多的是内心的修养,应当是个人素质的养成,莫将“学习”当成“苦”,也莫将“考试”当成“学习”的结局,“学习”和“考试”本没什么关系,只是考得多了,关心成绩的人多了,不关注其他的,便有关系了。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