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自律——日常惯例
最近经常有人问我,“如何帮助孩子养成好习惯?” 想起16年我总结的日常惯例,整理了一下重新发出来。
幻灯片3.JPG
当时的感受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是单纯因为孩子的行为,还是因为我们对孩子有期望,因为孩子没有达到我们的期望,我们才会有这样的感受?
想一想我们对孩子有什么样的期望呢?
幻灯片4.JPG日常惯例的了解
德雷克斯在《孩子挑战》一书中写到:“规律对于孩子来说就像房子的墙,赋予生活的界限和范围。没有哪个孩子能在无法预知和无法期待的生活中过得愉快而安逸。规律让人有安全感。稳定的规律能够赋予孩子清晰感,继而产生真正的自由。当孩子感受到规律的稳固时,他们很少会挑战这个底线。”
规律(惯例)有这么多好处。今天,我们一起来聊聊日常惯例表这个可以给孩子带来安全感,可以避免家长和孩子间的权力斗争,又能教给孩子时间管理,培养“我能行”信念的重要工具 。
正面管教有许多的态度,态度就是指我们要具有的心态;正面管教也有许多的工具,就是我要掌握的方法。这两者同等重要,没有态度再多的工具只会变成家长控制孩子的手段,会失去效果;而没有方法,即使有了正确的态度,有时也会感到有心无力、不知所措。
因此我们要学习,学习更多的态度和工具,并且态度和工具结合使用。那日常惯例的态度是什么呢?我整理出了几条:
幻灯片7.JPG
下面我通过三个尊重讲解了下这几个态度:
尊重孩子
孩子需要规律的生活、孩子需要玩和自由的时间、孩子不是机器人、孩子现在还不知道什么是重要的事,而且即使知道也会有做不到的情况……
尊重自己
我们是孩子的父母但不是教官,我们有自己的工作,我们需要照顾好自己;同时孩子从我们的行为中学习,我们需要以身作则。
尊重情形
日常惯例不是一蹴而就的,做好了就一劳永逸、一成不变,是可以修改的、需要不断调整;允许孩子小步前进,并关注正面,在孩子做到时,及时给予鼓励。
日常惯例表的技巧:
幻灯片8.JPG1. 从简单入手:
幻灯片9.JPG开始制作惯例表时,可以先从简单入手。比如,孩子早上的时间比较有规律,而且容易把控。晚上的时间家长和孩子冲突比较多、比较头疼的。那就先从早上的日常惯例着手,等早上的日常惯例执行一段时间以后,再去制定晚上的惯例。
再比如,有的家庭早上洗漱、穿衣没有问题,但吃饭和出门就会费很多周折,那就先做早上洗漱、穿衣的惯例表。对于5岁以下的孩子,也可以把某一个项目细化,只做刷牙的惯例。
这样做可以帮助家长和孩子建立信心、减少冲突,家长对于孩子已经做好的事情,更愿意放手。从简单入手,有利于帮助家长和孩子建立信任,然后再处理难的事情就会容易许多。
2. 头脑风暴,孩子参与的越多就越容易执行:
幻灯片10.JPG和孩子一起头脑风暴某个时间段要做的事项,尽可能让孩子列出来,家长记录。过程中,当孩子没有罗列全时,家长可以通过启发式提问引发孩子思考。或者即便不全也没有关系,这正好是从错误中学习的一个很好的机会,我们可以和孩子一起调整惯例表。
事项列好了,就可以计划时间了,时间可以根据大家的习惯以正推或倒推的方式来进行。比如做一个早上的日常惯例,事项有:早上起床,小便、穿衣服、洗漱…… 出发。我们可以从起床开始计算时间,也可以从出发倒推时间。什么方式都可以,只要家长和孩子接受就好。
事项和时间都计划好了,就可以制作日常惯例表了,可以采用画的方式或者拍照片的方式,总之孩子参与的越多就越容易执行。
说明:三岁前,家长应该主动为孩子设定惯例,并让孩子遵守惯例。三岁以后,随着孩子的自我意识逐渐建立起来,家长可以让孩子逐步参与到惯例的设立和维护,并最终成为一个惯例的制定者。
3. 细小步骤、手把手训练:
幻灯片11.JPG制定日常惯例表时,在时间的安排上最好给孩子留有一定的空间,如果时间太紧就会带来冲突。比如,刷牙用3分钟,如果时间到了,孩子还没有准备好,势必会影响下一项。再者孩子在过程中,有时会磨蹭或者觉得好玩耽误一点时间(孩子的天性),军训般的时间设计必然会带来紧张的情绪,而当孩子紧张、了解到自己没有做到,也会产生挫败感或者会反抗。所以要给孩子留出一些自由的时间,让孩子不觉得这只是一个约束、控制他们的工具,家长还可以在孩子做到时及时给予鼓励,培养“我能行”的信念。
对于小一点的孩子或者父母希望在某个单独的项目上孩子能做好,这就需要把某个项目分成细小步骤,然后通过多次的手把手训练教孩子。比如刷牙,可以和孩子一起细分:倒水、挤牙膏、刷牙齿的上面、下面、侧面(以及如何刷)、漱口、洗牙刷……
4. 设定非语言信号或用启发式提问跟进:
幻灯片12.JPG当孩子没有按约定做到时,我们经常会去提醒,第一遍时还是温柔的,第二遍声音就升高8度,到第五遍时就不知道会是什么状态了。除了高分贝的声音,最常见的就是说教、指责。本来语言是沟通的一种方式,但是在家里却变成了无效的工具或者演变成了伤人的利器。如果我们真的想改变孩子的行为,我们需要先注意自己的行为。我知道注意自己的行为或者让自己不说话,这的确太难了,正面管教有一个工具可以很好地规避这个问题,就是设定非语言信号或者用启发式提问跟进。
通过和孩子一起设定一个好玩的非语言信号,并运用这个信号代替告诉。根据我的经验孩子会非常喜欢,而且也很愿意配合。或者可以和善而坚定地用启发式问题问孩子“我们的约定是什么?”(这里的态度很重要,一定是带着爱的)
后记:
日常惯例非常必要,但不应该是死板的、毫无变通的。比如,假期和上学的惯例可能会有些不同,睡觉的时间晚一点,那么起床时间可以根据睡眠需求调整,吃饭的时间根据活动而调整等等。很明显,这些事情都从上学的规律变成暑假的惯例。但这仍然是有惯例的生活。
我们在家长课上会讲特殊时光,特殊时光也是日常惯例的一种,这就是为什么特殊时光一定要确定下来的原因。不仅让双方感觉有仪式感,而且知道这个时间是可以信赖的。当妈妈和孩子都享受每天这段快乐的时光时,两个人都会倾向于为了这段时光而不发生冲突。愉快的亲子关系就这样慢慢建立起来了。
日常惯例这个工具可以帮孩子感受到归属感和价值感,教给孩子时间管理,培养“我能行”的信念。所以家长在使用的过程中,关注长期效果,而不是用这个工具作为控制孩子的一个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