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往北 天地长白(五) - 松江河

万达度假村里吃的算算其实不少。麦当劳,肯德基,必胜客……就是觉得在这么接地气的地方啃起如此国际化的食物实在是有点掉价。
鸡哥说,去镇上吃吧。
这个镇叫作松江河镇,从度假村搭公交搭到头就是了,二十来分钟的事情。
说是公交,其实就是个小巴,我们一拨人上去就填得差不多了。没有车站,路上伸手就停,错过了也不怕,每几分钟就会再来一辆。度假的地方,人很悠闲,车也开得很自在。只要不是夜里在马路上冻得直哆嗦的时候,这车早来片刻或者晚到一些,根本没有人会去在意。不像早晨上班要赶的那一路车,一回不准点就被说上多少的不是。
车一开,驾驶座那里就会开始报警:请注意!你已经疲劳驾驶……警报会唠叨一路,司机就听着开一路,井水不犯河水。
在成为老司机的路上,我还只有理论过硬,脑子里尽是交通法规安全驾驶,所以这警报听起来是很闹心的,哪怕车速就三四十。
少爷说,你得习惯,国内很多智能玩意儿还只是弱智能水平……
和其他地方一样,路边也会停着的士,司机时不时地要探头出来吆喝一声。他们不怎么上心,我们也没有兴趣。有时候冷淡点真的比太热情要让人舒服。
松江河这个地方很容易就把人一下恍惚到几十年前,楼房五楼到顶,有高高的水塔,烟囱里浓烟呼呼地往外冒,马路上的雪混杂着泥土被散乱地铲在马路两边……
这镇有多大,我没有概念,因为连着三天,我们都在同一个地方下车,然后走两步右转再走几个门面便是我们吃饭的馆子,餐餐如此。出门在外,我们是很保守的那一派人,逮住一个好吃的地儿就恨不得把他榨个干净。
馆子不大,叫什么也记不得了,跟着大众点评来的。三天都没榨干净这里得怪东北菜的份量。江湖规律,七个人吃饭点七个菜,碰上不讲理的,十个菜也可以通融。这里却坏了规律,五个菜就云淡风轻地可以把每个人的饱嗝都吃出来。任你是狼吞虎咽,小桥流水,碗碟就在桌上,菜还在那里。
滋味却不仗着份量骇人而敢有丝毫马虎。酸菜是不得不提的,同大骨头炖成一大碗,碗口有肩宽。筷子一捞就有,没记着落空过。东北的酸菜径直入口清脆爽口,下酒顺,扒饭也搭,比隔壁的国粹泡菜要可爱得多。泡菜味道重,吃不得多。请客吃饭,来上这么一碗酸菜炖大骨头,台面基本就算镇住了。
东北的酸菜能做得这么好,已经成为了他们饮食文化的一个标签,这是应该尊敬的。想必食材,工序,用时都很考究。就像南方的茶道一样,这酸菜之道也需是严谨的,高尚的。我曾经在外地吃过一回酸菜鱼。用的酸菜好像是在盐水里涮了几个来回就急着下锅的一般,索然无味。汤汁里的酸味也如同老醋勾兑出来,吃得很是扫兴。我想,要是一伙东北汉子有幸也尝到了这道菜,说不准一怒之下会把这厨子从伙房拖拽出来兴师问罪。
东北的餐桌上也许没有什么的主次之分,就连凉菜都是同样的排场。点过一个凉拌菠菜。盘里堆成山的菠菜估计超市里要豪买七八袋才够,外面一圈的松花蛋捏回去可能也够装一盒。吃的时候人得坐直了,不然对面的人可能就给这盘上的小山遮了去。还叫过一个老虎菜,也是一大盘,尽是些我叫不出名的枝叶,淋了酱汁香油,拌上了芥末,很有风味。
一贯的说法是下酒的好菜,可若是菜好得抢戏,就只能委屈酒水来佐餐了。本地的特产酒是蓝莓酿制以及人参泡成的。两者都有人爱,而我更中意后者。入口和普通白酒类似,比较顺。待一下咽,浓烈的人参味就蔓延开来……这酒打上一斤,不仅就餐可以润喉,更是聊天的润滑剂。VJ的逻辑一向跳跃,借上酒力简直可以穿梭时空。但凡有话题因为VJ接生而夭折的时候,她就惯性地挤出一声:呵呵………大家随即就端起酒杯复合:喝喝……一时间桌上觥筹交错,仰头又是一杯,话题也可以自觉翻篇。我在长白山每天早上起来都没少见鼻血,和連喝了三天这人参酒怕是脱不了干系。不过现在想想,没带上一壶回来真个失误。
松江河的最后一顿,我们斗胆挑战了六个菜,配上蓝莓酒人参酒各一斤。可能这么些天下来,意识食量都虚荣地开始像北方人看齐了。就肠胃不撒谎。我们赶到镇上一般已经是下午三点,一顿基本就管饱到睡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