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 旅程(续)

一路飞行。地图显示我们现在正在飞过土耳其。
这班飞机装的实在是太满了。13小时的飞行,又是夜航,飞机上有30排的头等,10排公务。还有几百号人在经济舱中,每排的间隔小的不能再小。稍微一出溜,我的膝盖就紧紧的顶在前排的座椅上。旁边有一对澳大利亚的老夫妇。先生坐在靠窗的位置。前排一放倒座椅,座椅就快贴到他的肚子上了。中间他想离开座位去洗手间,身子必须要反转过来,一点点挪出来。
就在这样拥挤的机舱中,也不耽误睡醒后自己大脑的运作。
自打看了李辛的《经典中医启蒙》,我的头脑中已经被种下“元神”和“识神”两个概念。种下了时时“觉察”的意识。
元神是出生时不被社会建构的知识和文化影响的意识。元神初始,应该没有好坏、嫉羡、争斗的思考。即使是哭闹着要从母亲那里要吃要喝,都把他归类成了“本能”。“识神”则不同。是头脑中的分析和判断的依据,然后形成的习惯。我习惯判断这样归类是正确的,因为这样代表着“精致”,“高级”。我想我一定出生时不认识“精致”和“高级”这两个词。这个词语是学来的,是被某种印象吸引后,看到了“定义”,于是,我也接纳了这样一种连接。
识神是现代人绝大部分的日常。学知识,认知为王的时代里,夹着人类原始的“惰性”——拿来主义,的精神,于是慢慢形成了自己的习惯。但并不知道为什么,这到底对我来说意味着什么。我在精致中的感受与我的元神会如何对话?我的元神是无所谓?还是被限制?我都没有好好想过。
最可怕的可能还不是自己与自己的觉察,而是自己都没有与自己的元神清晰的做过对话,就把这样的观念带给了别人,并且要求说“你应该”。
如果每个人生而平等,那最平等的,应该是彼此元神的平等。如果每个人都应该是自己的识神与元神的天平的平衡和稳定过程,那最精微的合作关系应该是彼此元神对某个观点的共识或接纳。
现在已经是香港时间的早上。座位前的显示屏告诉我们香港时间和伦敦时间。机舱中的大部分人都已经按照习惯的时间做着早上的事情。乘务人员依照欧洲的时间依然保持着机舱内的光线的黑暗。
每个人、每类人都有着自己的习惯。这些形成了文化,也形成了集体共识的“元神”。荣格讲这是“集体潜意识”。在当今民族间、国际间可以迅速交错移动的时代,集体潜意识会因着这些流动的人而分裂,形成新的更大范围的潜意识。当然,这些新的潜意识,是这些具备流动性、丰富性的人的一部分意识,并且时日还短,还无法形成对全球的集体民族的影响。甚至是当他回到他的民族和国家,还会再被原有根深蒂固的思想、文化和习惯压制和影响,重新唤醒最原始的元神。
量子理论说到每个事件其实都是各种意识的叠加态所带来的能量影响。纷繁的影视、文学、网络、综艺作品都是对文化的叠加态。个体的意识在过程中被无数次叠加。要再找到所谓的“初心”和“原始状态”,找到“应该”的原本设计的路径真的很困难了。就是跟随这样的变化不断走着,看着。
个体的识神、元神与集体的潜意识,与空间中共存的多种意识叠加态之间的互动,带来了生活的无常与多样。想到这里,反而有了些许的安静。识神也很累,环境无序的卷和冲击,让人的大脑疲惫不堪。总觉得智慧不足,身心疲惫。于是还是让识神“回家”吧,享受安在、清晰和疗愈。
连续几日有意识的对自己的“神”的运作过程进行观察,头脑中无厘头的画面和对话让自己都感到奇怪。这份觉察,提醒我要回归安静。回归元神。
人的精力值不同,按李辛老师的话说,“精”为人的定期存款。“气”是流动资产。家底不厚的,往往是“神”也恍惚不定。如果家底厚,且会投资的,“神”会显得熠熠。当然前提是会“投资”,如果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搞,估计很快就把自己的“神”耗尽了。由此看,专注真的很重要。专注,精气神聚焦,去给一件事进行意识叠加,能量所在,成果所在。
这中间还需要注意“神”是否是在做的事情上,还是在对事情结果的期待上。一味的看着结果,精、气皆不能好好运用于解决问题、创造成果。这样也是一种分散。属于”消耗钱财“的事情。写到这,我突然理解了“自然而然”的感觉。
机舱内的整体氛围已经是活跃的了。尽管整个机舱处于保持黑暗的状态。在多相共存的空间内呆一呆,好像更理解了所谓的“混沌”与“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