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该如何面对生活中的烦恼
闭门听风雨 沉舟任漂流
雨珊的感悟生活 今天
Life is getting better and better
Part 01. 生活是一场旅行
Life is a travel
人生即是旅途
Life is a journey,
everyone you met
心理学一直是我找的到门却进不去的学科,哪怕是看完《巨婴国》、《乌合之众》之类最科普的书籍,也往往不知所云。
也还记得多年前读完一本叫做《秘密》的书后,学着每天早上起来第一句话:今天是美好的一天,那种傻傻的自我麻痹也够可笑的。
但是却总在不经意间去刷下公众号的鸡汤文章,误用那些只言片语来诊断内心的种种困惑。
看《被讨厌的勇气》是因为晓书童的推荐,他总是用听得懂的人话说看不懂的书籍。也是因为邱晨在奇葩说的一次节目里提到过,她是我喜欢的辩手,没有之一。
这是一本追求自我改变、否定寻求他人认可的心理学的书,源自个体心理学之父阿德勒。书中提到的几个观点,想与大家分享一下:
Part 02. 生活是一场旅行
Life is a travel
人生即是旅途
Life is a journey,
everyone you met
1、我们对任何事情的反应行为都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这是阿德勒思想颠覆性的目的论,而非原因论。
我们为了达到某种目的所使用的愤怒、指责等情绪,那些都不过是可放可收的手段罢了。比如我们对孩子生气,是因为我们要达到让他们听我们话的目的。我们讨厌某人而表现出的种种态度,只是为了强化自己讨厌某人的心罢了。
我们总对现状不满,想改变但又不改变,其实是因为我们下了不改变的决心,所有的生活方式都是我们自己选择的。“无论之前的人生发生过什么,都对今后的人生如何度过没有影响。”
2、人的所有烦恼皆源自人际关系。在生活中,我们总会不自觉的与人比较,过分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做很多违背自己意愿的事。我们也知道这样不好,但我们总会自己说:没办法,生活所逼,不得已而为之。
阿德勒却说:所有的行为是因为我们太害怕被他人讨厌、害怕在人际关系中受伤。其实正常的人际关系应该是“自我接纳、他者贡献、他者信赖”,人与人之间虽然不同但是平等。
自我接纳是相信我有能力,他者贡献是我能够在家庭、学校、公司甚至放至更大的共同体中发挥我的作用,他者信赖是把人人都是我的伙伴,不与任何人竞争,只要自己不断前进即可。
我们自立、和谐地活在这世上,我们不是活给任何人看的,何况别人也没空看。
Part 03. 生活是一场旅行
Life is a travel
人生即是旅途
Life is a journey,
everyone you met
3、我只要对我自己的行为后果负责,无须对任何人负责,任何人也没有对我负责的义务。
这就是阿德勒提出的“课题分离”:我们必须把自己的课题与别人的课题分离开来,而辨别谁的课题就是考虑某种选择所带来的结果最终要由谁来承担。
我们在生活中扮演各种角色,总会不自觉地按照自己的意愿,打着关心人的旗帜,去干涉别人的生活,并且渴望从中得到回报。
最明显的关系就是与孩子的相处,我们总是以爱他的名义规范他的所有行为。而阿德勒却说,我们要做的只是和孩子一起解决问题,而所有行为的后果应该是孩子一个人承担。
关于自己的人生能够做的只有“选择自己认为最好的道路”,不去干涉别人的课题也不让别人干涉自己的课题。
4、人生就像是在每一个瞬间不停旋转起舞的连续刹那,我们能做的只有努力活在此时此刻。
可惜现实生活中的我们,总是缅怀着过去、憧憬着未来,幻想着如果当初怎样现在会不一样。总是想着如果我有钱了,就去完成诗和远方的梦想,却被种种现实所羁绊,到头来这一辈子都不会实现如果的事。
其实人生的所有聚光灯聚焦的只有舞动的此时此刻,既看不到过去也看不到未来。
我们只能活在此时此刻,我们的人生也只存在于刹那之中,去关注如何度过这一刹那。
我们可曾记得梦想是什么,我们可曾全力以赴做过想达成的事。“亲爱的”里面有句话:有梦想的人永远年少。或者你会说这只是弘扬年轻人正能量的鼓气罢了,所有的梦想都会被现实的残酷撕裂的支离破碎。
但是我想说:努力做好眼前的事,认真地活在当下,尽自己所能发挥自己对社会、对家庭的贡献,能够真正在自己的世界里闭门听风雨、沉舟任漂流,不就是人生最大的勇气吗?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