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入5万,在香港是贫困户?
“中产阶级”一直是媒体报道的关键词之一,虽然备受舆论关注,却也最难被定义。相比较生活品味的标准,港人更习惯认为中产代表收入不菲。香港市民对中产家庭的普遍共识是拥有价值500万港元的物业、100万至200万港元的资产以及月收入五六万港元,这样才是真正的中产保障。
那香港月入5-6万的“中产阶层”,到底过着怎样的生活?
香港的中产阶级曾几何时以新贵族的姿态受大众所羡慕。实际上,在光鲜亮丽的背后,香港中产人士生活得并不如想象中开心。
一个成熟的中产白领家庭月入五六万港币不是难事,但算算他们的生活支出,房贷和物业管理支出占据了他们收入的30%甚至50%,强积金(养老金)、保险、税费占据了15%,日常交通餐饮10%,日常生活费用10%,折还没算儿女教育费用、父母赡养费用等,有的家庭还需要聘请外佣。这么一算,香港中产的日子还真过得紧巴巴。
夹心饼干,有苦难言
中产阶级被港人戏称为夹心阶层——既不如上层社会享有巨大财富,又不像底层社会能享受社会福利保障。他们夹在中间,却要承担香港社会税收主要交纳者的负担,香港楼价高、生活节奏快、竞争压力大,中产阶级虽然收入不薄,却普遍对自己的生活状态不满。
香港约10%的最低收入家庭可领取政府综援(低保),30%的中低收入者享受政府的公屋福利(廉租房),偏低收入者可申请购买政府的居屋(经济适用房)。而中产的收入都超标,住房问题完全需靠自己打拼解决。
住房之外,在港府每年预算的医疗教育、社会福利及财政优惠方面,中产阶级也常常成为被遗忘的对象。香港中产阶级,处在“不断大量交税却看不到相应回馈”的境地。而这一阶层大多务实、理性,加之工作忙碌,因而没有多少情绪化的表达,也没时间去街头为自己喧闹。
不会叫的孩子没奶喝,香港中产人士习惯沉默后,有苦难言逐渐演变成有苦懒言。
阳台成奢侈品,“中产”变“中惨”
相比较全球城市,香港中产们的生活幸福指数越来越低,目前已跌破40%。其中的重要根源,基本指向了超高的房价。众所周知,香港房价之高全球数一数二,人均住房面积很小。
在香港,30-40平米的房子是标准的两房一厅,生活空间狭小。对空间使用度要求超高的港人,如果有必要甚至可以将30多平的房子隔成三房一厅。而50-60平米的房子,则是标准的三方一厅。至于80平米以上,简直就是豪宅了。香港中产阶级的住房标准,便是40-50平米。他们不是不想住得宽敞一点,而是购买力越来越弱的情况下不能再承受更重的负担。
经常有人疑惑,为何香港大多数的房子没有阳台,香港人那么不喜欢阳台吗?其实不是不喜欢,而是喜欢不起。
和内地阳台按一半面积计算不同,香港阳台计算的是全面积。在香港,住户自封阳台算违建,于是阳台不能两用,相当于价值三四十万港元的那两三个平米就成了巨大的奢侈。带阳台的住宅基本都是高档住宅,当阳台出于性价比角度让普遍大众无法接受时,无阳台的楼房成了香港无奈的一景。
香港的中产阶级只有中层收入,却没有中产阶级应有的生活品质。他们不仅要为赚钱拼命,还要为养育儿女玩命。中产人士大部分有高薪工作,但面对置业开支及养育儿女两大负担,加上通胀问题严重,生活品质遭受到了很大的冲击,“中产”已经成了“中惨”。
养育子女压力山大
“生育一名儿女要有400万港元。”香港目前唯一奥运金牌获得者李丽珊的这句经典语,早已深入民心。但这已是多年前的境况,香港目前生儿育女,根本不止这个数目。
相比日常的衣食住行,儿女教育更为中产所关注,儿女的教育支出也是中产们越渐增长的花费。幼儿园排位,学位房、兴趣班、补习班,以及将来读大学,每次都是一大笔费用,中产的家长不得不早早做好儿女的教育基金储蓄。
除了经济上的压力,还有陪伴时间上的压力。香港中产日夜为工作而操劳,为了维持生活不得不工作,为了维持工作还需要不断的进修。有工作没生活是很多香港中产家庭的日常写照。
香港不像内地一样会有老人帮忙照顾孩子,因为香港的老人们要么也在工作,要么讲究家庭的独立而享有自己的生活。通常,中产家庭们都会聘请外佣来照顾孩子,增加费用之余还缺少了作为父母对孩子的陪伴。
久而久之,有越来越多的香港中产们,不打算生育儿女。一来对自己的养育能力信心不足,二来对这个社会越发失望,担心自己的儿女以后生存的环境越来越恶化。比起肩负家庭责任,二人世界更自在,活得更有意义。
来源:腾讯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