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韩大爷的读写训练营读书

2018年的第一个月,读了10本书

2018-01-31  本文已影响165人  爱学习的飞哥

文/爱学习的飞哥

‖  飞哥有话说,专注于探求大学生学习、读书、生活那些事。

图片来自网络

其实,这篇文章我是挺不想写的,因为总有种炫的感觉在。后来想想,这只是我一个月读书总结,在我的认识中,看了书不写几句体会,那就不算把这本书看过了。所以,今天这篇文章算是自己这一个月来小小总结。

01

《芳华》

作者:严歌苓

促使我读这本书的是看完电影《芳华》之后,严歌苓没有把小说写成电影一样,它平铺直叙,娓娓道来,没有一个泪点,没有一声感叹,这或许就是我们大多数人生活真实的写照:年少的我们总怀着崇高美好的理想,以为自己再怎么差,也不会活成自己不屑的平凡人,然而,青春总是易逝的,这一场刹那芳华里,有无奈的感慨,也有安宁的释然。在生活的无情打磨下,我们还有多少人记得曾经的初心?

平凡是平凡人的枷锁与现实。再回首,那些恨不得一夜长大的日子,那些充满稚气爱恨的岁月,那些痛苦得以为无法到达明天的青春,竟是人生中最为芬芳的年华。于是,我们剩下了回忆。

芳华不过是一切岁月终归平静的温柔。

本书我做过一个书评,有兴趣的可以点击这里查看

02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

作者:史蒂芬·柯维

这本书在豆瓣评分很高,算是个人成长类型书籍中的NO·1,畅销近30年。作者是美国的史蒂芬·柯维,是美国学界的“思想巨匠”。这本书买了挺久的,一直放在书柜里,迟迟不敢拿起来看。这一次能够看它,纯属意外,或者说我与它的缘分到了。

这本书说什么,如果作者单纯去谈论如何形成七个习惯,改变行为,那么本书与其它的鸡汤类书籍就没啥区别了。在我看来,本书最大的价值它不是谈论成功,而是在心理进化的角度出发,阐述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有有那些习惯,且这些习惯是相互影响的,形成了一个系统。

人的成长首先是从思维开始的,如果你觉得自己穷,那就真的穷了。本书恰恰是要告诉我们的是:改变生活的关键是要改变思维模式,七个习惯只是在你要转换思维定势下产生的,如果你不主动要求改变,七个习惯也就没有任何用处。

七个习惯分别对应人成长的三个阶段,无论是依赖期、独立期还是互赖期,我也是仅仅在努力去践行,谈不上有多大心得。我希望同学也能从此书中得到一些启发,我相信柯维教授的七个习惯是可以践行的方法论。

如果你只看一本成长类的书,这一本就足够了。 

03 

《文心》

作者:叶圣陶、夏丏尊

说老实,对我来说,本书写的不够好,很多内容在中学语文课就学过,但为什么还是要读一读,因为很多内容我们都忘了。

在《文心》中,作者在第三章《题目与内容》中借王先生的口正是表达这种想法:“作文同生活、说话、工作一样,是生活中间缺少不来的事情”,这就是作者的写作观,也是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不要为了写而写,一定要有感而写。因为是自然而然的表达,所以作文即生活,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想把生活中触发自己的事情表达出来,所有的写作,绝不是为了写作而写作,搜肠刮肚东拼西凑一篇不知所云的文章出来糊弄自己。

《文心》还告诉我一个写作技巧:读书写作要有所触发才去写:“所谓触发,就是由一件事感悟到其他的事。你读书时对于书中某一句话,觉到与平日所读过的书中某处有关系,是触发;觉到与自己的生活有交涉,获得一种印证,是触发;觉到可以作为将来某种理论说明的例子,是触发。这是就读书说的。对于目前你所经验着的食物,发见旁的意思,这也是触发,这种触发就是作文的好材料。”我看了不少优秀的网文,他们写作中都要一个习惯,先从一件小事触发,层层递进,把一个道理深入浅出向我们做介绍。

多从生活小事出发,用心写出自己有感的文章来,才是好文章。

本书我做过一个书评,有兴趣的可以点击这里查看。

04

《在细雨中呼喊》 、《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和《兄弟》

作者:余华

余华的文字总有一种魔力,总是让人一口气要读完的冲动。这次一口气把余华四部最重要的中长篇小说看完,《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算是第二次看了,《在细雨中呼喊》和《兄弟》则是初看。看完之后,似乎对余华的文字又进一步的理解。

作为先锋作家,余华的故事从未脱离我们的生活,真实而荒诞,有一种从骨子里带来残酷的美。余华写悲剧,能写到人的心窝里,让人惋惜、痛,并令人压抑。在《在细雨中呼喊》中,一个小孩在眼里,过去的时光是冷酷的,悲哀的和痛苦的。“我”带着对黑夜不可名状的恐惧凝视着自己失去的故乡、亲人、友情和青春岁月,并虔诚的对于人性的丑陋、对友情的背叛、对性欲的羞耻、对大人的权威进行一次次呼喊与挣扎,但没一人能够回应。

“我”的内心叙述,不正是写的就是我们的童年吗?作者写“我”,其实在写我们每一个人,或许我们的童年都能在此书中得到答案。

《活着》写的相当精美,作者用福贵这个人物,用无情的口吻,叙述了一个悲剧,一段历史,阐释一个朴实的道理:活着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当我多么希望福贵的外孙苦根能活着的时候,但还是朝着一个不可阻挡的方向奔袭,对,所有的人都死了。余华的沉静和带着宿命论的死亡,使得整个悲剧更加突出。然而《许三观卖血记》让我看到不一样的余华,虽然也是写悲剧,但是我看到余华的怜悯,在整个悲剧中看到了一丝丝希望,这一丝希望就是我们的亲情。《许》比起《活着》,对白更多,句子更短,节凑更轻盈,而故事也更好看,更幽默。

《兄弟》是作者野心最大的一部小说,作者不但要写过去的荒诞,更要写现在的荒诞。它讲述了刘镇变迁中,宋家父子和李氏母子两家被巨大的历史洪流中所吞噬的悲剧,上部写文革,下部写现在,只可惜下部写的没有上部好。对于《兄弟》这本书来说,或许对我们来说,我们改变不了时代,这个时代对错也不是有我们所判定,我么都生活在这个时代,都是这个时代的吞噬者,那只有勇敢独行才能在这个充满希望和失望的社会中不断前进。

《兄弟》我做过一个书评,有兴趣的可以点击这里查看。

05

《深度工作》

作者:卡尔·纽波特

这是一本自我管理类的书籍,讲述了在碎片化时代,如何训练大脑排除干扰,提高大脑的深度思维能力。作者讲到决定工作价值,不是你每天有多忙,而是你在一件工作上,没有干扰专注的进行“深度工作”。如何才能做到“深度工作”,作者给出了一些建议,如选择适合自己的深度工作模式、将工作内化称习惯、像经商去执行和适当减少整体工作时间等。

其实,所有个人成长类书籍,你读的越多,发现很多道理都是相通的,这本书作者只是从“深度工作”这个层面来展开写时间管理吧了,当你有看过一些时间管理类书,看这本书会让你毫无压力,轻轻松松能看完。

当然,作者的建议的有用的,有兴趣的同学自己不妨读一读。

06

《太阳照旧升起》和《永别了·武器》

作者:海明威

海明威太有名了,但很遗憾,我也仅仅看过他那本《老人与海》,他的其它著作都没有看过。所以计划在二月份要把海明威重要的几部作品都拿来看看。但是当我拿起《太阳照旧升起》和《永别了·武器》时,就舍不得放下了。

先说说海明威的语言特色,在这两部作品中,我终于见识了语言大师是怎么刻画人物的、怎么描写环境的,怎么进行对白的。他的语言精练,和阿城一样,选用普通的日常用词,摒弃了空洞、浮泛的修饰性文字,在每一段上面,都是理性地向人物、向故事进行深沉的描写。这就像海明威拿起一把冲锋枪一样,不带有任何技巧、任何方法,直接向文学这座大山前冲射,为什么人们都觉得海明威是“硬汉”,或许与此有关吧。

《太阳照旧升起》描写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一群流落在巴黎青年生活和思想情绪。主人公是杰克·巴恩斯,是作者开篇所写的“迷惘的一代”,他和女主人公阿施利夫人一样,都是失去土地的流亡者。男主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受伤失去了性能力,他深爱着女主,但是知道自己给予不了,所以女主过着纸醉金迷,恣意放纵的生活时也只能自己默默一人去承受。女主在世界大战中是一名护士,她在战争中失去了爱人,在战后她深爱着男主,但无能为力,最后选择了自暴自弃和堕落到底,然而,不管男主也好,女主也好,虽然在人生中都是失意者,但是不是逆来顺受的“小人物”,他们有坚强的意志,从不抱怨生活的无情,更不唉声叹气。

他们反抗就是对现实一切的“满不在乎”,他们用他们的方式,证明他们的存在。他们是迷惘的一代,也是挣扎的一代。

当打开《永别了·武器》,我就在想,如果要写一部反战题材的小说,海明威会怎么写?写战争场面的残酷?但是当我看完之后,我深深佩服海明威在这部作品上的构思,他写反战,不去写战争,而是去写在战争背景下,两位爱人在战争下辗转流离,居无定所。

男主人公亨利身上,他是战争的反对者,他不相信爱国、荣耀这些虚无的东西,他追求是实实在在看得见,摸得到的个人幸福,为此,他从战场上逃跑,远离社会,带着他心爱的妻子到瑞士过着隐居的生活,他要做的就是“吃饭、喝酒、睡觉”,但是,在战争之下,任何人都无法逃离,当他的妻子由于难产,带着婴儿双双离世,他万念俱灰,在雨中走回了旅馆。

《永别了·武器》想要表达就是这种虚无与幻灭:战争就是灾难,战争就是死亡。

近期热文:

如果学习效率低,请看:如何长时间高效学习

如果你也面临毕业,请看:给即将毕业的大学生的几点建议

当你迷茫时候,请看:在这个时代,什么样的成长方式最有效

如果你不知怎么选择要不要考研,请看:你知道你为什么要考研吗?

如果你做事总是坚持不了,请看:我终于知道有些人为什么坚持不了

飞哥有话说,专注于探求大学生学习、读书、生活那些事,今天是第129篇文。

今天的分享希望对你有用,喜欢就点赞或者简信撩我。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