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窗口-为父母离异的孩子发声-任何文体均可心理婚姻育儿

有这样的妈,单亲不是问题——向奥巴马母亲学什么?

2017-03-29  本文已影响890人  但怀依

开篇寄语:                                                                              单亲本身没有问题,真正影响孩子的是父母的关系、家庭的教育。


1960年,夏威夷大学来自中产家庭的18岁白人少女安·邓纳姆爱上来自遥远、贫困的肯尼亚卢奥部落的巴拉克·奥巴马并怀孕退学,于第二年生下奥巴马,婚后才发现对方已在肯尼亚结过婚生过孩子。奥巴马2岁时父亲获得哈佛大学博士奖学金离开夏威夷,老奥巴马一生中只回来看望过孩子一次,也没有付过赡养费……那安如何在儿子面前讲述前任?她给了奥巴马怎样的教育?


   1、积极塑造孩子父亲的形象而非否定

传记《另一个奥巴马》中形容老奥巴马是“才华横溢的混蛋”:他在工作中常出口不逊,多次被“炒鱿鱼”,风流成性还是酒鬼,几次酒后驾车酿成车祸摔断腿,46时丧命于一次车祸。

老奥巴马是在奥巴马母子最需要的时候离开了他们,一些母亲的口中他会是一个“渣男”:自私自利、抛弃妻子、不诚实不负责任的形象。但是安却告诉儿子:你父亲没有离开我们,只是回肯尼亚建设他的国家了,他的国家需要他。她总说放弃婚姻不是他的错,是各种环境条件所限。

安每当和儿子谈起爸爸都是优点,奥巴马的外祖父母也从没在孙子面前说过他爸爸的坏话。他们会向奥巴马谈他父亲的轶事,例如老奥巴马曾在国际音乐节上唱非洲歌曲:“你爸爸唱得非常好,每个人都被他迷倒了。”

其实一名年轻单亲母亲遭遇此种婚姻还能这样讲述对方需要极大的宽容更需要智慧,因为主修人类学的她深谙人性,她知道对于一个男孩来说,父亲是他成长的参照系,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所以她要帮助孩子在心中树立父亲的好形象,以至于奥巴马成年后的回忆录都叫《我父亲的梦想》。

有这样的妈,单亲不是问题——向奥巴马母亲学什么?

                                          启示:                                                                                    父亲、母亲永远是孩子心中的两面旗帜。离异家庭中的一方家长不要弄脏了另一面旗子,不要因为自己内心的愤懑和痛快而口不择言。即便他或她真的很不堪,也没有必要告诉孩子。保持对方的良好形象,有了这面旗帜,孩子心中就有一个灯塔,不会迷失方向。      


   2、一直和前夫保持良好关系而非仇人

奥巴马10岁这年,老奥巴马到美国,安一家为他布置转租的公寓,热情接待他,并鼓励奥巴马多和父亲交流,这次父子间唯一的一次见面还起过冲突,但安告诉孩子:“你爸爸非常爱你,你不要生他气,他只是很固执”。没想到这次见面竟成永别。回国后,老奥巴马和奥巴马通信,告知自己在肯尼亚国家政府工作任职的情况、奥巴马在肯尼亚同父异母的兄弟姐妹的情况、希望他到肯尼亚看大家……


                                         启示:                                                                                    心理学家早有结论:相对于在冲突家庭长大的孩子,父母双方关系健康的孩子更快乐,相比之下,婚姻的形式反倒是次要的。父母关系良好的单亲孩子,比那些父母没离婚却一天吵吵闹闹的孩子,长大后生活得更好。

所以离婚后双方要文明相处,尽量和对方保持友好,为孩子提供和父母相处的支持环境。相互指责容易让孩子长大后产生对婚姻和爱情不信任不安全的怀疑感,更不能给孩子埋下仇恨的种子,那会严重影响孩子的人格发展。


3、强大丰盈地过自己的人生,不自怨自怜                  

上世纪60年代的美国,种族偏见仍然严重。安是在美国半数以上的州还禁止黑人白人通婚时嫁给了老奥巴马,这在当年承受的外界压力可想而知。老奥巴马哈佛毕业后带着新欢露丝回肯尼亚,离婚后的安带着孩子靠救济金生活,在奥巴马2岁时重返校园取得学士学位。后来来自印尼的留学生苏托洛向安求婚,23岁的安带着6岁的奥巴马再嫁陌生的印尼,住在雅加达郊区,物资贫乏,3年后生下女儿玛雅,和丈夫因对于社交生活的理念不同而离婚。

安的两次婚姻都夭折,生活并不美满,但安一直乐观勇敢地过着自己的生活,始终坚持自己的学业和事业,以她执著的天真理想和专业精神深入她终身热爱的人类学研究。

与苏托洛离婚后安在印尼继续做研究,深入农村搞田野调查,后带着拥有非裔和亚裔背景的一双儿女重返美国,自己开始攻读夏威夷大学的人类学硕士和博士并回到印尼搞研究。她后来当过美国国际开发署的顾问,到过加纳、印度、泰国、尼泊尔、孟加拉等地从事乡村开发。1992年,安完成自己长达1000页的博士论文——《对一个印尼村庄手工业的14年观察和分析》,取得人类学博士学位。奥巴马回忆说:“我童年大部分都在铁匠家里,在锻造炉边度过”。因为安的研究对象是印尼的手工业者,安会带他看陶作坊,看纺织工人。安工作,奥巴马就在她旁边玩。奥巴马回忆母亲时说“她是那种真的给了我自信,让我相信自己能做任何事的人。”

有这样的妈,单亲不是问题——向奥巴马母亲学什么?

                                          启示:                                         命运不济时更要做生活的强者,人生的选择没有绝对的“苦果”“甜果”,乐观地承担才能改变未来。父母首先要塑造和培养自己,让自己变得优秀就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教孩子应该怎么生活不如生活给孩子看。你得对自己负责,才能对子女负责,你把自己活得有趣有意义就是对子女最好的示范。如果父母总是诉说自己的人生痛苦和缺憾,呈现给孩子的是一个失败者形象。


      4、充分给予孩子“大爱”的教育

作为一名专门研究印尼锻造手工业的人类学学者,安始终关注底层手工业者,以博大的爱心帮助印尼手工业者申请小型信贷,尤其为女性手工业者筹得资金,为第三世界女性争取经济平等的重大课题做出了贡献,这一点无意为奥巴马日后坚定为公众服务的理念带来了深远影响。她对底层社会的关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奥巴马,为奥巴马成为能和多种社区民众进行对话、共情的候选人奠定了情感基础。

有这样的妈,单亲不是问题——向奥巴马母亲学什么?

奥巴马在哥伦比亚大学毕业后,毅然放弃了在华尔街的工作和生活,到芝加哥贫穷的黑人社区从事社工工作,三年中做的是改善社区道路、照明、房屋修缮、劳资关系协调等具体工作,他复兴社区的能力也成为他后来竞选的主要号召力,他尽自己的一份力量帮助到别人,这种使命感正是源于母亲安作为一名自由主义者和人道主义者的毕生信念和践行。

安带奥巴马阅读马丁·路德·金的传记,听黑人歌手玛哈丽亚·杰克逊的磁带,帮助儿子早早接受多元化民族意识。让他了解美国的民权运动,让儿子明白人生来平等,做黑人一点也不需要自卑,增强自我认同和接纳。

安还教子女们学会尊重。女儿玛雅说:“母亲不允许说话刻薄,或者骄傲自大。如果我们说了什么人的坏话,她就会试着从对方的观点来重新谈这件事情。”奥巴马也曾说在她(母亲)身上,我看到了最仁慈,最高尚的精神。我身上的所有优点都源于我的母亲。”


                                          启示:                                         父母替孩子未来能做的最重要的准备之一,就是帮助他们发展“爱”的能力,关爱他人、关注贫弱、宽容尊重、以及在此基础上的社交及情感能力。哪怕生活辜负了你,也要心怀热忱地善待世界和别人,这是你转命的心轮。安的“大爱”奠定了奥巴马成长蜕变的价值导向:尊重多元、慈爱悲悯、关怀贫苦、跨文化碰撞、人类学视野……


所以,成就孩子的不是有一个什么样的家庭,不是父母婚姻的形式,而是有什么样的家庭教育,父母间的关系、两方如何塑造彼此在孩子心中的形象!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