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文学《大学》
先秦时期形成的儒家经典《大学》《论语》《中庸》《孟子》,被尊称为“四书”;《尚书》《诗经》《礼记》《易经》《春秋》被尊称为“五经”。“四书五经”泛指儒家经典著作或封建时代的正统文化。
《大学》是国学经典之一,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是春秋末期曾子创作的论述儒家修身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原是《小戴礼记》第四十二篇,是一部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宋元以后,《大学》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大学》提出的“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和“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修己是治人的前提,修己的目的是为了治国平天下,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
《大学》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全文文辞简约,内涵深刻,影响深远,主要概括总结了先秦儒家道德修养理论,以及关于道德修养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对儒家政治哲学也有系统的论述,对做人、处事、治国等有深刻的启迪。
《大学》作为“四书”之首,是儒家等政权的思想载体。综提出的经济思想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最为有利的文化根基。如提出的“德本财末思想”、“财聚民散思想”、“生众用舒思想”、“先义后利思想”。
《大学》提出的诚信思想对当代探讨诚信缺失的社会根源以及创建以人为本的政治理念具有重要启发意义。
《大学》作为《礼记》中的一篇,它对于汉儒的思想有直接的启发,提出的“修、齐、治、平”思想,几乎成为读书人的唯一标准思想。这种思想主张积极人世,注重自身修养,关心人民疾苦,努力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安定,拥护统一,对社会的繁荣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是,《大学》把人的思想束缚在儒家的思维范围中,给古代文人带来思想僵化的缺点。从这个思维模式教育出来的人,虽然有“达则兼济天下”的信念,但他们最终目标是为最高统治者服务的,让百姓过上好日子并不是他们最终的目标,只是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手段。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如果百姓与统治者利益发生冲突,只能是牺牲百姓利益。因此儒家思想上带有一些奴性。
作者简介:曾子(公元前505年——前435年),名参,字子舆,春秋末战国初鲁国武城人。孔子弟子,儒家主要学派“曾子子思孟子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后世尊其为“宗圣”,与孔子、孟子、颜子合称“四圣”。
(注:该文主要内容源于头条百科)
(陪伴营2023年3月15日)